濟寧市是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含煤面積392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境內現有56對礦井,全市年產原煤近億噸,占全省原煤產量的50%以上。煤炭資源大量開采在支撐濟寧經濟發(fā)展和國家能源需求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面積的土地塌陷。截至目前,全市塌陷區(qū)面積已經達63萬畝,涉及11個縣市區(qū)、30多個鄉(xiāng)鎮(zhèn)、400多個村莊,且仍以每年4萬畝的速度遞增,預計至2020年塌陷區(qū)面積將達到90余萬畝。將給我市的生態(tài)和經濟發(fā)展帶來不良影響。為了治理采煤塌陷地,我市針對不同塌陷區(qū),實行“望聞問切”分類療傷。
現狀:塌陷地復雜治理難度大目前,濟寧市的采煤塌陷地已明顯出現面積大、范圍廣、積水深、穩(wěn)沉周期長且多次塌陷的特點,技術存在一定難度。
記者了解到,我市存在歷史遺留采煤塌陷地28萬畝,已經治理5萬畝,未治理的有23萬畝,仍需要治理費用50多億元,市縣兩級財政難以承受。再加上,我市塌陷地問題產生久遠,土地破壞程度嚴重,又多為平原,填充物極度匱乏,塌陷土地復墾成本很高。另外,受煤炭供求關系影響,煤炭企業(yè)效益普遍下滑,企業(yè)依法履行采煤塌陷治理義務的難度大幅增加,新增采煤塌陷地的治理資金缺口也隨之增大。
另外,受現行耕地保護特別是基本農田管理法規(guī)政策的限制,采煤塌陷地的農地用途得不到及時變更,基本農田的形式得不到及時調整,嚴重制約了塌陷地的因地制宜、科學治理。
措施:因地制宜分類實施針對采煤塌陷,我市先后投入資金15.2億元,治理塌陷地24.4萬畝,恢復耕地14.2萬畝,平均每年治理采煤塌陷地1萬畝以上,并且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模式。
在采煤塌陷地治理中,對不積水或局部季節(jié)性積水的輕度塌陷區(qū),實施“劃方整平法”,采取削高填洼、平整土地、配套水利設施等措施,整平后可恢復耕種;對季節(jié)性積水或局部常年積水的中度塌陷區(qū),實施“挖深墊淺法”,在塌陷區(qū)深部取土填在淺部,建魚池筑臺田,形成上糧下漁的治理格局;對常年積水的重度塌陷區(qū),實施“生態(tài)治理法”,采取圍湖造岸、植樹種草,實行種植、養(yǎng)殖、加工、旅游綜合開發(fā),形成魚鴨混養(yǎng)、禽蛋加工、旅游觀光的立體治理模式;對于沿河沿湖的塌陷區(qū),實施“泥漿吹填法”,利用泥漿泵抽調河湖淤泥,充填至塌陷區(qū)域,營造高標準良田;對城鎮(zhèn)周邊的塌陷區(qū),實施“充填平整法”,采取矸石、建筑垃圾充填塌陷地,治理成建設用地;對一些經預測即將塌陷或正在塌陷的地區(qū),實施“預置填充法”,在地表破壞發(fā)生之前或發(fā)生但穩(wěn)沉之前,預測塌陷深度,采取剝離表土、提前充填矸石抬高,然后表面覆土,使其塌陷后與周邊地面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