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wǎng)10月11日報道 美媒稱,近日在國際宇航大會上向公眾展示的“火星一號”計劃模擬過程揭示,若不斥巨資做出修改,這個殖民工程可能會以災難告終。
據(jù)美國“石英”財經(jīng)網(wǎng)站10月9日報道,總部設在荷蘭的“火星一號”太空發(fā)射公司正招募業(yè)余宇航員完成一次由電視直播的單程火星之旅,希望在那里建立殖民地。該公司稱,相關技術已經(jīng)存在,到2022年的預計發(fā)射日期時可能會準備就緒。
而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群戰(zhàn)略工程研究生認為:沒那么快。近日在國際宇航大會上向公眾展示的“火星一號”計劃模擬過程揭示,若不斥巨資做出修改,這個殖民工程可能會以災難告終。
“火星一號”打算每兩年送四個人前往火星,他們將生活在太空艙和充氣式居住艙里,從火星土壤中提取水,并自力更生種出大部分食物。研究人員把生存所需的各種要素——維持可呼吸的空氣、避免挨餓和脫水、防止火災和降低氣壓——都考慮在內(nèi),看看這塊殖民地會需要些什么。
第一批人將在68天以后死亡,原因是太空式窒息: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種植物將使空氣中的含氧量大增,以至于需要向居住艙外排放氧氣以避免生命維持系統(tǒng)里的大氣壓力上升。
但目前還沒有技術把氧與氮分開來單獨排放出去,而不加區(qū)分地排放會導致殖民者很快耗光用來維持大氣壓力的氮,而大氣壓力不足,殖民者就無法呼吸,但居住艙里氧氣充足又會造成嚴重的火災危險。此外,由于農(nóng)業(yè)種植活動,艙里的濕度將維持在100%左右。
這些不成功迫使研究者重新開始,考慮讓殖民者帶足他們所需的食物或者在一個單獨的居住艙里種植。這兩種方案都比較可行,但要運送的物資遠遠超出“火星一號”的規(guī)劃。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把食物帶到火星比在火星上種植的效率要高,因為額外建設廠房基礎設施將需要多得多的備用零件。最終,供養(yǎng)第一批前往火星的四個人將需要發(fā)射約15次像“獵鷹重型”那樣的運載火箭,僅此一項就耗費約45億美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