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稱,在中國,外資企業(yè)在汽車、家電和餐飲等多個領域普遍較國內企業(yè)更受歡迎。另一方面,也有眾多意見認為外資受惠于多項優(yōu)待措施“長期牟取暴利”。中國政府一直以來為吸引外資在稅制等方面進行了優(yōu)待,尤其是在經濟發(fā)展方面競爭激烈的地方政府,為招攬外資企業(yè),在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上向外資行方便。
而在經濟發(fā)達的沿海地區(qū),“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僅對最尖端的企業(yè)表示歡迎”(日企高層語)。
反壟斷調查也涉及日本、美國和德國的汽車制造商,有媒體報道這些企業(yè)非法抬高用于汽車和汽車維修的零件價格。北京的歐盟商會懷疑這一系列調查是在針對外資企業(yè),批評反壟斷調查。
日系車商將被稱為“系列廠商”的零部件制造商也帶入中國市場,雙方聯系緊密。日系車商雖與中國的零部件商也進行交易,但“由于品質不達標的很多”(大型車商高層語),采購量難以滿足。
共同社還稱,有中國媒體報道指出,日本零部件制造商與汽車制造商的特殊關系排擠了中國零部件商,這樣的看法很多。而中國車商也青睞高品質的日本產零部件。中國政府急于扶植零部件制造商,也期待反壟斷調查能促使日企在中國企業(yè)的零部件采購量增加。
日本車商高層警惕地表示:“此次還只是一個開始,反壟斷檢舉可能擴大至其他日本企業(yè)!贝巳诉說:“為什么現在開始調查外資企業(yè)?中國政府的真實意圖是什么?我有問不完的問題。”
中國國家發(fā)改委8月20日在官網上指出,經查實,2000年1月至2010年2月,日立、電裝、愛三、三菱電機、三葉、矢崎、古河、住友等8家日本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yè)為減少競爭,以最有利的價格得到汽車制造商的零部件訂單,在日本頻繁進行雙邊或多邊會談,互相協商價格,多次達成訂單報價協議并予實施。價格協商涉及中國市場并獲得訂單的產品包括起動機、交流發(fā)電機、節(jié)氣閥體、線束等13種。經價格協商的零部件用于本田、豐田、日產、鈴木、福特等品牌的20多種車型。截至2013年底,當事人經價格協商后獲得的與中國市場相關的多數訂單仍在供貨。
2000年至2011年6月,不二越、精工、捷太格特、NTN等4家軸承生產企業(yè)在日本組織召開亞洲研究會,在上海組織召開出口市場會議,討論亞洲地區(qū)及中國市場的軸承漲價方針、漲價時機和幅度,交流漲價實施情況。當事人在中國境內銷售軸承時,依據亞洲研究會、出口市場會共同協商的價格或互相交換的漲價信息,實施了漲價行為。
8家汽車零部件企業(yè)和4家軸承企業(yè)涉嫌達成并實施了汽車零部件、軸承的價格壟斷協議,違反了中國《反壟斷法》規(guī)定,排除、限制了市場競爭,不正當地影響了中國汽車零部件及整車、軸承的價格,損害了下游制造商的合法權益和中國消費者利益。兩個案件中,當事人多次達成并實施價格壟斷協議,違法行為持續(xù)時間超過10年,違法情節(jié)嚴重,國家發(fā)展改革委依法予以從重處罰,同時對主動提供重要證據的相關當事人適用了《反壟斷法》減輕或免除處罰的條款。
有不少外媒猜測稱,近期中國針對外企進行的一系列反壟斷調查可能會導致外商直接投資下降,對此中國商務部予以否認,并表示在加大結構調整大背景下個別月份FDI波動是正常的。實際上,根據中國商務部8月18日的數據顯示,1-7月,中國服務業(yè)利用外資仍然保持比較快速的增長,制造業(yè)利用外資金額有所下降。在國內加大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吸收外資的數據在個別月份有一些波動是正常的,不足以反映整體的走勢,更不能去跟外資反壟斷調查掛鉤。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