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通訊員 楊思文 袁振吉 張召芹)近日,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名單,由孟子故里鄒城市報送的民間文學《孟母教子傳說》榜上有名,這是鄒城市繼《平派鼓吹樂》后,又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悉,此次推薦項目名單是從全國各地申報的1111個項目中評選而出的,共298項(包括新入選151項,擴展項147項),“孟母教子傳說”在新入選公示名單上,是我市非遺保護工作的又一大喜訊,對于弘揚母教文化、傳承孟子思想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孟母教子傳說》是廣泛流傳于鄒城大街小巷、婦孺皆知的民間系列傳說,內容主要包括“三遷擇鄰、斷織喻學、殺豚不欺子”等,講述了孟母仉氏言傳身教、教子有方的系列故事。最早起源于距今2370年左右的古騶國(今鄒城)一帶,后以鄒城為中心輻射周邊多個縣市區(qū),是孟子故里民眾世世代代用以尋覓亞圣孟子蹤跡的非物質口頭載體,具有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該傳說不僅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于民間,古籍中也有相關文字記載。最早記載“孟母教子傳說”故事的是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劉向的《列女傳》以及及南宋王應麟的《三字經》。宋哲宗高度評價了“功不在禹下”的孟子,更高度評價了培養(yǎng)教育出孟子的孟母,元延佑三年(1316年)追封孟母為邾國宣獻夫人,乾隆三年(1738 年)在孟母封號上再加“端范”二字,稱“邾國端范宣獻夫人”,由此可見孟母教子傳說的影響之深遠。
隨著傳說不斷向外的流播擴散,各地民眾又不斷豐富發(fā)展傳說的內容,甚至還興建了眾多孟母教子傳說為主題的墓碑和廟宇等建筑,現鄒城境內有孟廟、孟府、孟林、孟母三遷祠等多處與此相關的實物傳播載體。
近年來,鄒城市非遺保護部門不多加大保護力度,創(chuàng)作的曲藝節(jié)目《斷機教子》2004年獲群星獎、電視劇《孟母教子》1995年在山東電視臺播出,創(chuàng)作編輯出版了畫集《孟母教子的故事》、《孟子圣跡圖》,2006年起在“孟府”設立習儒館,2007年起連續(xù)舉辦了8屆“中華母親文化藝術節(jié)”。2014年以來,鄒城市立足孟子故里文化資源優(yōu)勢,深入挖掘孟子思想內涵和“孟母教子”文化底蘊,積極打造“教子有方·游學鄒城”孟子修學游產品,創(chuàng)作鄒城傳統(tǒng)文化精品劇目,深入實施“孟子鄉(xiāng)音”千場演出惠民生工程,編排古代成人禮——男子加冠禮與女子加笄禮,重點打造具有濃郁本地特色的豫劇表演《斷機教子》、漁鼓表演《孟母三遷》等,并作為“兩孟”景區(qū)常態(tài)化演出項目,向海內外游客展示孟子故里文化內涵與儒家文化的魅力,同時也為《孟母教子傳說》的傳承保護提供了更多的平臺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