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齊魯網(wǎng)6月17日訊(棗莊臺張亞偉 臺兒莊臺許威)近日,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qū)泥溝鎮(zhèn)衛(wèi)生院醫(yī)師黃會、派出所人員王成義和理發(fā)師孫碩組成愛心團,購買食用油、牛奶等物品來到臺兒莊區(qū)泥溝鎮(zhèn)東鹿灣村86歲張同新老人家中,為老人進行測血壓、聽診等健康查體及理發(fā),聆聽感受老人38年如一日為鄉(xiāng)親義務修路的善舉。
走近86歲的張同新老人,親身感受到了歲月的無情。如今的他,行走還算穩(wěn)健,視力已十分模糊,耳朵也聽不清問話,但談起自己修路的事,老人還是記憶猶新。
1976年的一天,張同新19歲的三兒子出義務工幫助村里修生產(chǎn)橋時,橋體突然坍塌了,兒子當場被砸暈了過去。幸虧老少爺們幫忙,兒子很快被搶救過來。
“兒子大難不死,是鄉(xiāng)親們給救過來了,我得報答他們!”從此,張同新懷著感恩的心,義務為村民修路。
剛開始,張同新礙于臉面,只在夜間悄悄去修,用手電筒照著干活,時常干到雞叫時才回家。村民慢慢發(fā)現(xiàn)了村莊道路的變化,也知道了張同新義務修路的事。
這一修,修了38年。張同新只要不是農(nóng)忙,吃過早飯,騎著腳踏三輪車,帶著鐵锨、鐵叉就出發(fā)了。這也成了他一成不變的一天生活規(guī)律。
那時候的農(nóng)村都是泥土路,坑洼不平。從東鹿灣村到東大莊子的路上有一個大坑,雨天常有村民在這兒摔倒,車子更難通過。張同新推了10多獨輪車的沙石和泥土,干了兩天多才把這個坑填平。
義務修路,張同新出門也是一樣。有一天,他帶著家人走親戚途經(jīng)汪莊村,走到該村村南泥路上遇到一個大坑,當時沒帶任何工具,就用手扒土、捧土把坑給墊平。
為了方便修路,張同新讓出嫁的女兒給他買了輛腳踏三輪車。如今這輛戰(zhàn)功赫赫的三輪車已有20年了,車漆已全部脫落,先后換了十幾次車胎,但還和往年一樣陪伴著老人,既是老人的“腿”,又是老人修路的親密戰(zhàn)友,見證了老人的善行。
張同新修路越修越遠。他不僅修自己村的路,羅莊、馮湖、東大莊子等鄰村的路同樣修。這幾個村為了感謝他,每個村拿出300元錢送到家中,可他分文不收。他說:“我不圖名,不圖利,就是圖大伙方便!”
2007年,東鹿灣村開始鋪修村內(nèi)水泥路。張同新把三個兒子叫到家里,讓他們捐款修路。大兒子500元、二兒子500元、三兒子300元。2008年,村里借助村村通工程修通了本村到馮湖村的水泥路,他又動員三個兒子捐款1000多元。
在張同新老人家旁的一條南北小巷看到,剛鋪墊的泥土和砂礓依然十分顯眼。“去年,他用自己的養(yǎng)老金和兒女給的零花錢買了20多車土把這條路墊平了,砂礓是他用三輪車撿回來的。”村民周金榮介紹道。
老人不僅熱衷修路,對鄰里夫妻鬧矛盾也熱心調(diào)解。張寶峰、邱健豐等夫妻鬧矛盾的時候,張同新總是苦口婆心的勸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都86了,有時還騎著三輪車到附近的泥路去看看,有坑洼再給墊上,只是我這把老骨頭一天不如一天了,只要還能動,有路坑我還去墊,還去修!”張同新老人的心依然很年輕。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