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上一個溫馨“大家庭”
島上有480余戶人家,皆以水為生,捕魚、養(yǎng)魚,搞內(nèi)河航運。每年的正月,居民都要外出,連云港、東營是他們離家最近的區(qū)域,遠的要到湖北、內(nèi)蒙古、新疆等地,上學的孩子就“推”給了學校,小學部的170多名孩子中,有80%多的為留守兒童,加上42名幼兒園的孩子,17人在職教師,這樣就組成了島上最大的一個家,F(xiàn)年53歲的劉近枚是這里的校長,也是這個家的“家長”。
1983年,劉近枚在島上當民師,至今已在島上堅守教學30多年了,最初工資只有6元錢。他說,如果沖著工資,他早就堅持不下來了:“家里都搞捕魚、養(yǎng)殖,孬好弄弄都比工資多,就是舍不下這些孩子。”“光當校長都11年了,但他仍同其他老師一樣代課,他不像個‘官’,倒像個家長,每天都是第一個到校,最后一個離校。”教導主任孫偉慶很欽佩地介紹著劉校長,說他把學校的每一個孩子,都當成自己的孩子看護著。
為確保孩子安全,他要求孩子放學后按離家遠近排隊,最近的排隊尾,最遠的站排頭,并由班主任一路護送每一個學生到家。學校10多個老師輪流值班做飯,如趕上值班,也得送完孩子再折回學校做飯就餐。常常是這邊還沒吃完飯,家近的孩子就到校了。“在家也沒人陪著,到學校里看看書、做做作業(yè),有老師在,也有同學玩。”小王通似乎說出了大多數(shù)孩子的心里話。11歲的石禮傲,父母外出搞內(nèi)河航運,在家就跟年邁的奶奶爺爺,4月30日午飯后,正趕上他由爺爺陪著來到學校請教老師:“您看這個詞,怎么組的?”王楠楠老師耐心地輔導著。“學;旧暇褪呛⒆觽兊募,老師就成了孩子們的依靠,放學后,無論午間、下午、晚上,孩子都隨時來請教老師,有什么困難也隨時找老師訴訴。”王楠楠說。
12歲的小新茹,母親有病,殘疾的父親還要打零工,家庭困難,早晨吃不上飯,每天都是老師為她備好;二年級的慧慧,因家庭變故跟姥姥過,變得極為敏感,不愿與人交流,老師就經(jīng)常把她攬在懷里,聊天、講笑話;宋淑老師不僅教學能力強,她接手的班級不僅創(chuàng)造了從倒數(shù)第一躍為全鎮(zhèn)第一的神話!還因計劃周密,孩子在暑假出生,沒耽擱學生們一節(jié)課,被老師們戲稱“計劃媽媽”,“當了媽媽,更懂得孩子最需要媽媽。”所以她有空就陪學生們玩,跳繩、打羽毛球;年僅25歲的賀路,不僅課上的生動,課下更是跟學生打成一片,被很多學生親切地稱為“大姐姐”。
有姐姐、阿姨、叔叔、伯伯和爺爺,這就是一個大家庭,他們從彼此身上都能得到一種快樂和幸福,他們相親、相敬、相愛,彼此攜手,共同沐浴在湖光山影下。如果說,獨山島是一處難得的佳境,島上的這處小學則是鑲嵌于這處佳境中的一顆明珠。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