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廣播電視臺生活頻道《生活幫》
六十多歲的漁民,還敢踩高蹺下海。
老漁民說,這種踩高蹺的技藝快要失傳了。
齊魯網(wǎng)5月3日訊 據(jù)山東廣播電視臺生活頻道《生活幫》報道, 為了保證蝦皮的鮮味,從海里打撈的蝦皮,不用洗,不用作料直接入鍋,這是日照沿海小鎮(zhèn)肖家村的傳統(tǒng)吃法。“趕蝦人”每天與大海為伴,從小就是吃著海鮮長大的。
距海邊不過一里路的肖家村。最初是個地地道道的漁村,村里的“趕蝦人”也是遠(yuǎn)近聞名。隨著城市的發(fā)展,這里也被劃為旅游區(qū),靠打漁養(yǎng)家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我是天天在海上,不去還是個心事。這個也上癮啊。不上癮怎么著。”
寧豐學(xué),今年已經(jīng)64歲了,一天不下海,老覺得心里缺點什么。不單自己下海,他還拉上71歲的郭見連陪他一起,老哥倆帶齊了行頭和那幾十年的老物件,下海打蝦皮去。
老一輩人傳下來的工具,它包括高蹺,蝦簍和漁網(wǎng),雖然看起來簡單,但里面可大有學(xué)問。拴在蝦簍邊上的三個站葫蘆,關(guān)鍵時候就能起到救生圈的作用。
在捕蝦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保持身體的平衡,捕蝦人下海也必須要看天行事。如果風(fēng)浪太大,被浪頭沖倒,危機之下,小小的蝦簍就派上了用場。
海邊游客說,“咱們每天吃的小蝦子竟然是這樣來的。在路面踩高蹺都挺危險的,更別說是在海里,有深有淺的。”
這高蹺捕蝦,真算的上是老一輩漁民智慧的結(jié)晶。說了這么多,接下來,就讓兩位老漁民就下海給我們演示一下,這個高蹺捕蝦的高超技藝。
64歲的寧豐學(xué)挑起漁具往海邊走,下海之前,他先把高蹺綁在小腿肚子上,固定結(jié)實。然后將漁網(wǎng)推在身前,蝦簍連著一根繩子跟在身后。
雖然已經(jīng)是六七十歲的人了,但是他的身板依舊硬朗。一下海,寧豐學(xué)就開心的哼起了勞動號子,一生與海為伴,黝黑的皮膚被歲月刻畫出一道道皺紋,卻擋不住這位老漁民對大海的熱愛。海邊游客問,“他在捕蝦子嗎?第一次見啊,挺稀罕。”
整整兩個小時,老哥倆才從海里上來,雖然忙碌了兩個小時,但是收獲卻不大,只有不到一斤的蝦皮。寧豐學(xué)說,以前這片海域很富饒,可這幾年打蝦皮,收獲已經(jīng)越來越少,這讓他很感慨。“我們這些人死了 沒有干的了,F(xiàn)在青年人沒有干這個的了。70多了,干了50多年了,誰干啊,太艱苦了。”
現(xiàn)在,兩位老人的子女都已成家立業(yè),后代都沒有繼承這樣一門手藝。“十朝打漁九朝空,打了一朝還是空。”寧豐學(xué)告訴記者,他們一輩子靠海吃飯,漁具,高蹺,就像是自己的武器,丟了可惜,放下來沒人繼承,F(xiàn)在日子好了,雖然老人不再需要靠下海打蝦皮維持生計,但是,他們還是總想往海里邊走走,
與其說老人們眷戀大海,不如說他們是把大海當(dāng)做了一種生活,而這高蹺漁具,就是他們生活的寄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海的老漁民們用自己勤勞和智慧發(fā)明了這種捕蝦工具。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機械化程度提高,那些刻有時代印記的工具,終將漸漸消亡,但是人類對于生產(chǎn)工具的探索,卻一直在往前發(fā)展。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