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祥聚:我心愛的石硪
來源:山東廣播電視臺生活頻道《生活幫》
齊魯網(wǎng)濟(jì)南4月30日訊 據(jù)山東廣播電視臺生活頻道《生活幫》報(bào)道 對于聊城陽谷縣壽張鎮(zhèn)80歲的的許祥聚來說,最讓他念念不忘的勞動工具,是他年輕時打夯用的硪,熟悉的老伙伴和不能遺忘的曲調(diào),填滿了他現(xiàn)在所有的回憶。許祥聚老人說:“心愛的石硪,死了以后就看不到了,不死還要保護(hù)好它。”
80歲的許祥聚老人抱著的,是他心愛的石硪,在陽谷壽張方言里,這個圓柱形石頭,被稱作硪。許祥聚老人說:“小小石硪轉(zhuǎn)悠悠,一年四季在外頭,南修大堤漲黃水,北修長城短官兵。”
這個石硪,從許祥聚17歲開始打夯時就跟隨著他。打夯的時候,硪的周圍系著八根繩子,靠著眾人的力量,用石硪將地基砸實(shí)。許祥聚老人回憶:“一天得三百方子,一方子50硪,三五就一萬五千硪,一萬五千硪,打不夠就不夠吃的,磨得手上都是泡,抓繩子都不敢抓。”
許祥聚說,在他年輕的時候,石硪是用來養(yǎng)家糊口的工具。受的苦都在石硪的起起伏伏中砸進(jìn)了回憶。現(xiàn)在留在他心里的,不光是苦,不光是這能看得見的石硪,還有快樂,還有能聽得見的硪號。陽谷壽張硪號,也被稱為黃河夯號,是沿黃河一代勞動人民在修筑堤壩過程,為了統(tǒng)一步調(diào),鼓足士氣而喊唱的一種曲調(diào)。它跟打硪的動作緊密配合。現(xiàn)在,隨著機(jī)械化的普遍應(yīng)用,人工打夯慢慢消失,石硪也被丟棄,硪號也無人唱起。
四十多年后,2008年,硪歌重新被挖掘起來,還搬上了舞臺。許祥聚的石硪有150斤,舞臺上的硪只是個幾公斤的道具。登臺之前,在傳說的秦始皇走馬修金堤的地方,許祥聚等九位老人經(jīng)常合練硪號。
打夯時,齊聲高唱夯號,是為了協(xié)調(diào)眾人的動作。許祥聚老人說,硪是勞動工具,而硪號就是勞動時的助推器,在枯燥的中,唱著硪號,也帶來了苦中的快樂。許祥聚老人說,年輕的時候,都能拉的這個硪底跟小屋一樣高,兩盤硪,幾盤硪貼一塊,看誰拉的高,看誰拉的穩(wěn),現(xiàn)在拉不動了,拉矮的行。
許祥聚留下了石硪,還想留下跟石硪分不開的硪歌。石頭的硪,被換成了塑料加海綿,可年輕人不再愿意去和硪打交道。許祥聚老人說:“不感興趣,時代不同了,老人的思想跟年輕人的思想不一樣。”許祥聚曾經(jīng)動員兒孫們重新拉起硪,唱起硪歌,可兩個兒子和四個孫子都沒往心里去,先后出門打工去了。這天,許祥聚還專門跟大兒子談了話。大兒子說: “這個我不愿意學(xué),用不著,這個活不是一個人能干的活,你喊誰去?你喊人家來,誰干?”而許祥聚老人說:“雖說不開工資,沒有錢,我的意見是,因?yàn)槟惆职謺@樣,俺七十多歲的人下去,就沒人了。”
距離2008年的登臺拉硪演出,已經(jīng)過去了6年。許祥聚說,他們九人組的原班人馬,早已聚不齊了。許祥聚老人說:“八個人拉,一個人長把,九個人當(dāng)中死了四個,除了我年齡最大了,80歲了。”
老伙計(jì)散了,年輕人來了;疑奶炜罩邢轮,在壽張鎮(zhèn)委大樓的門口,許祥聚手握硪把,帶領(lǐng)著年輕人,又一次唱起了熟悉的硪歌。陽谷縣壽張鎮(zhèn)趙夢簡村趙長柱說:“因?yàn)榻裉旄鬆敿s好,到壽張鎮(zhèn)上來教黃河夯號,剛好天氣下雨,所以沒辦法,在石板上,上面有個頂棚,能擋住雨。”這些年輕人,是鎮(zhèn)里專門挑選的12名符合打夯條件的人,許祥聚也從領(lǐng)唱搖身一變成了總教頭,把硪歌用舞臺表現(xiàn)的形式保存下來。許祥聚老人說:“俺七八十歲的人一死,完了,這個黃河夯號就失迷了,沒了,我會很遺憾,很悲痛。”
今年,許祥聚老人已經(jīng)80歲了,雖然時間還在緩慢的流逝,作為勞動工具,硪也已經(jīng)被歲月塵封了起來,但老人對硪的感情非但沒有消失,反而像老酒那樣,越來越濃烈。許祥聚老人說:“現(xiàn)在也用不到硪 但是我這個心愛的硪 我還是不舍得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