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再一次觀看了影片《焦裕祿》。淚眼婆娑間,不僅僅是為感動,更是為時時抱著一顆赤子之心、一腔為民熱血的好領(lǐng)導(dǎo)、好書記遙寄了無限的哀思和無比的敬佩。“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 .習(xí)近平總書記一闕《念奴嬌·追思焦裕祿》勾勒的是焦裕祿雪天送糧、雨夜抗洪的偉岸;飽含的是對焦裕祿“魂飛萬里,父老生死系”的緬懷;傳承和升華的是焦裕祿“肝膽如洗、兩袖清風(fēng)”,腳踏實地心為民所想、情為民所系的不朽精神。
1990年7月9日《人民日報》上一篇《人民呼喚焦裕祿》的長篇通訊讀來讓人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我是你的兒子”,焦裕祿的這句話,是一個震撼歷史的聲音,他喊出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人民的全部忠誠;時隔二十四年,全國上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此時重溫《焦裕祿》,再讀“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fēng), 再學(xu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比榜樣找差距,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堅定不移地依靠群眾、團結(jié)群眾、帶領(lǐng)群眾、服務(wù)群眾,再鑄為民豐碑!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好領(lǐng)導(dǎo)。他眼里沒有形式主義,初到蘭考上任的他,衣著簡樸,無車無從;剛剛安家的他,一床一被一臺燈;為治理風(fēng)沙,他走在調(diào)研的最前線;為學(xué)習(xí)養(yǎng)殖經(jīng)驗,他與養(yǎng)牛老漢同吃同住;為抗洪保糧,他拖病體忍病痛揮锨掄鎬。這里沒有文山會海,第一次領(lǐng)導(dǎo)班子碰頭會,他帶領(lǐng)大家冒著大雪趕到火車站,指著因饑餓即將背井離鄉(xiāng)的百姓說:“黨是叫我們帶領(lǐng)30萬蘭考人民戰(zhàn)勝災(zāi)荒的,而不是來送人民群眾逃難的…”1964年焦裕祿臨終前曾說:“我死后只有一個要求,請黨組織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時至2014年的今天,這些話是否在我們耳邊縈回了半個世紀?時至教育實踐活動的今天,當我們面對群眾訴求時,是否還記得人民群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書記。他眼里沒有官僚主義,既沒有寬桌明幾的辦公室,也沒有前呼后擁、迎來送往的形式排場。天蒙蒙亮,灰樸樸的大衣,灰樸樸的臉就能出現(xiàn)在百姓的視線里;大雨瓢潑,堅持沖鋒在救災(zāi)第一線,不算魁梧一身濕透的他,在幾近絕望的村干部眼里只顯得格外高大;走遍每一個村體察民情,踏遍每一處風(fēng)沙肆虐的地方,腳印印不在沙地里,卻牢牢的印在每一個百姓的心尖上。2014年3月17日,習(xí)近平在蘭考縣調(diào)研指導(dǎo)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動情地說:“焦裕祿同志是縣委書記的榜樣,也是全黨的榜樣,他的事跡永遠為人們傳頌,他的精神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等革命傳統(tǒng)和偉大精神一樣,過去是、現(xiàn)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要永遠向他學(xué)習(xí)。”“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 ,這是傳唱在蘭考的一首新民歌。半個世紀前的飛沙地、老洼窩、鹽堿灘,早已經(jīng)長成綠蔭如蓋縱橫成網(wǎng)的泡桐林。1963年焦裕祿栽下的那棵麻稈粗的幼桐,已經(jīng)長成雙人合抱的大樹,人們親切地叫它“焦桐”.焦裕祿永遠長眠在了沙丘上,我們是否能感受到“焦桐”二字蘊含的那種堅定的信賴、沉重的懷念和濃濃的血脈情?
“肝膽如洗,兩袖清風(fēng)”的好干部。他眼里沒有享樂主義, “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治理風(fēng)沙,拖病體殫精竭慮;車站送人,留人才情真意切;悲逝場長,目含淚心如刀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一根草去,與病魔抗爭,映入眼簾的是讓人心酸的一只茶杯蓋;生命將逝,心之所系是床頭上那束是否飽滿的麥穗。麥穗的翠綠讓人看到生機和希望,而蓋上臉龐的那條床單蒼白凄涼得令讓人心生敬仰。“干部不領(lǐng),水牛掉井”, 語言樸素但閃光: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眾做到的,自己帶頭做好。心系百姓,情系事業(yè),功在千秋。焦裕祿逝世后,人們在他的日記本上看到了這樣一段話,“我想,作為一個革命戰(zhàn)士就要像松柏一樣,無論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在冰天雪飄的嚴冬,永不凋謝、永不變色;還要像楊柳一樣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葉茂、茁壯茂盛。要像泡桐那樣抓緊時間,迅速成長,盡快地為人民貢獻出自己力量。”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