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上旬,蓋洛普做了一份“誰是美國最大敵人”的民意調查。該調查抽取了遍布美國50個州以及華盛頓特區(qū)的1023個樣本。結果顯示,有20%的調查對象認為中國是美國最大的敵人,中國超過伊朗、朝鮮(16%)位列第一,而在此前若干年的同類調查中,伊朗一直被視為美國的頭號敵人。
美國每年針對中國的民調成千上萬,但就是這樣一個很難說得上有什么現(xiàn)實政策指向的民調,十來天后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被冠上“中國成為美國人眼中的頭號敵人”之類的標題見諸中國報紙、網絡,讓眾多國人議論紛紛。
熱議的原因之一,當然是它迎合了中國半個多世紀時而公開時而隱晦、但已經在很多人心中扎根,現(xiàn)在又多了一個明確證據的那個國際政治預言——“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這個民調的發(fā)酵見證了傳播的荒誕性:在信息傳遞中,“頭號敵人”的說法常常被當成美國政府的意志、作為整體的“美國人”的想法,很少有人去留意它只是一個針對1023個人的民調,或者簡單質疑一下他們是否能代表“美國人”,他們的意見是否具有現(xiàn)實的政策意義。
或者,有人從中讀出“中國威脅論”的意味。不過其實并沒有入中美兩國戰(zhàn)略層面。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多次說“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也說了類似的話,稱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美國繼續(xù)歡迎中美崛起。習近平最近更是強調“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挑戰(zhàn)現(xiàn)存大國導致沖突局面。
可見,中美高層是有共同語言的。那么在民間層面呢?在中國人預設的對美國的想象中,中國人要找到與美國人的共同語言并非難事。最近讓大量中國人與美國人發(fā)生共鳴的,是一部美國網絡電視連續(xù)劇《紙牌屋》。
《紙牌屋》在這兩個國家究竟有多火,讓我們來看一下收視情況。該劇最新的第二季于近期推出,根據美國幾個寬帶公司對收視流量的測算以及眾多收視民調的評估,這部網絡原創(chuàng)劇在美國的觀眾人數大約在1300萬至3200萬之間。中國迄今只有一家網絡購買了其播映權,在該網絡的本周熱播列表中,《紙牌屋》第二季以過千萬的收視位列前十,而且名次還在迅速提升。
觀看《紙牌屋》的兩國觀眾,在諸多方面達成了最大一致。比如,美國人能痛斥美國政客的卑鄙、政治的陰暗、權力的敗壞……中國人也能,也能痛斥美國政客的卑鄙、政治的陰暗、權力的敗壞……
當然這種琴瑟和鳴是表面上的。
以譴責為例,美國人對于權力有一種天然的警惕與不信任,更別提向來具有批判精神的文化圈,他們中許多人更是偏執(zhí)地視官員政客為敵,美國影視作品中譏諷、嘲弄、貶損政府、政客者比比皆是,連總統(tǒng)、議長也經常中槍。但美國人對政府不留情面,卻很少把矛頭對準美國這個國家。
“陰謀論”是眾多影視作品吸引觀眾的重要法門。不過,你得承認,《紙牌屋》和中國傳統(tǒng)宮斗戲在“戲劇真實”方面有天壤之別!都埮莆荨返脑魇怯诉~克爾·道布斯,曾任撒切爾內閣的幕僚長,對于議會政治可謂知根知底,故事設定的背景是英國。美國人搞拿來主義,將故事背景改到了美國。在拍攝過程中,劇組更是深入白宮、國會,了解奧巴馬與議員辯論的具體場景;在一些專業(yè)議題上,影片中的觀點甚至就是當下美國現(xiàn)實的直接反映。存在于戲劇真實與客觀真實之間的差異,恐怕也是看慣了“宮斗戲”的中國觀眾難以玩味的。
另外,批判現(xiàn)實主義向來最容易產生或者深刻、或者讓人有酣暢淋漓之感的作品,這恐怕也是《紙牌屋》得以風行的客觀原因。
其實,看電影電視更多的時候,第一需求還是圖個消遣。美國政治再黑,和普通中國人的日常至少還隔著一個太平洋。當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喜歡諷刺英國議會政治的電視劇《是,大臣》,今天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喜歡諷刺美國國會政治的《紙牌屋》,他們都沒有那么較真,也不妨提醒中國觀眾一句,把《紙牌屋》當作了解西方政治的窗口未嘗不可,但千萬別全當了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