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遼寧艦退伍水兵講述“煙臺老鄉(xiāng)”航母上的日子(圖)
水母網(wǎng)1月21日訊(YMG記者 楊詩星 楊健 攝影報道) 本月初,“遼寧艦”結(jié)束南海巡航,返回北海艦隊青島某軍港,從下水之日就備受各界矚目的中國第一艘航母,承載捍衛(wèi)海疆的神圣使命之外,艦上官兵的工作、生活也成為“軍迷”津津樂道的話題。而去年11月從遼寧艦退役的官兵中,生于1986年、來自煙臺市芝罘區(qū)的季磊就是其中一員。近日,這位曾見證遼寧艦從組建、到試航、再到首航的“老兵”,向YMG記者講起了自己在遼寧艦上近4年的點點滴滴。
遼寧艦上有20多位“煙臺老鄉(xiāng)”
2005年12月,高三畢業(yè)的季磊響應(yīng)國家號召,離開家鄉(xiāng)參軍入伍,來到青島某訓(xùn)練基地,成為北海艦隊某團的一名新兵,并迅速成長為通信連一名班長。2008年8月,季磊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海軍航空工程學(xué)院青島分院深造。2010年5月,就在臨近畢業(yè)分配前,海軍系統(tǒng)面向各部隊選拔優(yōu)秀官兵,組建海軍航母第一編隊。打小就對航母癡迷的季磊當(dāng)然不愿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放棄了留校的機會,立即應(yīng)召報名,在經(jīng)過嚴格的政審、筆試和面試后,季磊脫穎而出,和其他戰(zhàn)友一道,在武漢海軍工程大學(xué)集結(jié),開始了精彩的航母生涯。
“從編隊選拔,到上崗培訓(xùn),再到首次登艦、多次試航,直至航母首次正式出海,我作為遼寧艦首批艦員,都在艦上見證了這些歷史性的時刻,算是航母最初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之一。”季磊說,“遼寧艦上的煙臺人不算少,一共有二十來位,官兵皆有,分屬于各個不同的崗位。”
看日出打籃球是難得的享受
“別以為我們出海能看到煙波浩渺的海景,事實上,遼寧艦上不少官兵和我一樣,一個周也難得看到幾次海。”季磊語出驚人。
盡管季磊所在的通信雷達艙位于艦島上,但全封閉設(shè)計完全遮蔽了自然光,“三班倒”的班次,以及損管、消防等常規(guī)值勤任務(wù),讓季磊每天待在艙外的時間極少超過1小時。操作間是密集的雷達,轟鳴的聲響與巨大的輻射,讓官兵們往往選擇從艙內(nèi)通道返回位于水線下的宿舍。加之餐廳、會議室等又都在艦內(nèi),而出海后就完全沒有休息日,連續(xù)幾天不登上甲板、曬曬太陽,都是常有的事情。有次季磊值班結(jié)束后,想去甲板上透透氣,一露頭,艙外正是破曉時分,東方一輪旭日正徐徐升起,漫天燦爛的朝霞,讓人心曠神怡。
如果適逢周六周日晚上沒有值班任務(wù),而航母機庫又恰好空出來,那么官兵們多半會支上籃球架,痛痛快快地出一身汗;要么將可折疊的羽毛球網(wǎng)展開,隔網(wǎng)來一場雙打。
煎餅卷榨菜火腿腸成出海美食
16個人,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艙室里,上下鋪自不必說,不通風(fēng)、高溫、噪音巨大,剛登艦不久的季磊,一度戴著耳塞都難以入睡,但伴隨著工作量的加大和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逐漸也能“倒頭就睡”。“每個人的柜子都不大,除去換洗衣物,剩下的空間,就只能放幾本書,手機和其他電子產(chǎn)品,上艦時就要統(tǒng)一上交保管。”
盡管遼寧艦配備了面包房、糕點房等為士兵改善口味,但一年中超過半數(shù)時間在海上行動,儲藏在冷庫的食材口感自然難與陸上相比,而蔬菜更是“緊俏產(chǎn)品”,往往出海超過10天后,餐桌上就是各種肉食,雖然豐盛,但三頓吃、天天吃也容易“吃頂了”,這時,戰(zhàn)士們帶上艦的煎餅,卷上榨菜、火腿腸等方便食品,就是一頓難得的調(diào)劑,而如果適逢當(dāng)季,“重口味”的新鮮大蔥,往往也頗受吃不到綠葉菜的官兵歡迎。航母返回軍港時,就是官兵們上岸購買生活用品、順路“打牙祭”的時刻,但小餐館的老板們,望著這群龍精虎猛的小伙子們點好的菜單大惑不解:全是綠葉菜,一個肉菜都沒有!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