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口設計為何還要有兩種設計方式呢?張海林解釋,這主要遵循了設計的功能性原則,全線統(tǒng)一方案采用有頂蓋設計,主要是為了方便乘客找尋地鐵出入口更加便利,老遠就能看到出入口的位置,而加入少數(shù)無頂蓋設計,主要是考慮到部分出入口緊挨建筑物,對一些商場或門頭房等有一定遮擋,為了減少對其他建筑物的影響,采用這種隱藏方式,同時這種設計使得出入口的寬度可用更大,在一些客流量特別大的出入口,適合用無頂蓋方式。而無頂蓋式出入口,分別有兩種不同變體設計方案,供市民參考意見,來最終確定用哪一種。
作為全線統(tǒng)一出入口設計方案,有頂蓋設計考慮到青島城市的建筑特色,地面建筑設計外觀吸引了青島近代歷史建筑元素,風格偏向歐式建筑,采用坡屋頂和豎向線條,彰顯歐式風格,體現(xiàn)青島印象和地域特色。張海林說,比如中山公園站,共計3個出入口,該站位于八大關景區(qū),周邊建筑以青島特色歐式建筑為主,因此采用統(tǒng)一的有頂蓋設計符合這一區(qū)域特色。根據周邊環(huán)境和建筑特點,有頂蓋設計還進行適當變體,部分車站出入口還將采用圓頂方案。
有頂蓋設計自出入口臺階起至最頂端,高達5米多,頂蓋頂端鑲有金屬“青島地鐵”標識,廊柱均有雕花。同時,為突出青島地鐵標識,除出入口附近設置地面標識牌外,出入口的頂端還安裝金屬“青島地鐵”標識,入口信息欄等位置還將設置“青島地鐵”字樣、圖案標識,盡可能方便乘客辨認。此外,為減少強光對人體的輻射,出入口建筑將采用具有低輻射過濾作用的玻璃幕墻。
青島地鐵一期工程3號線是島城首條開工建設的地鐵線路,總長約24.9公里,全線設22座車站,分別為青島站、人民會堂站、匯泉廣場站、中山公園站、太平角公園站、延安三路站、五四廣場站、江西路站、寧夏路站、敦化路站、錯埠嶺站、清江路站、雙山站、長沙路站、地鐵大廈站、海爾路站、萬年泉路站、李村站、君峰路站、振華路站、永平路站、青島北站。
記者了解到,根據地鐵各車站所處位置不同,出入口的個數(shù)也有不同。其中,青島火車站共設9個出入口,其中5個地鐵出入口,4個商業(yè)出入口;人民會堂站共設4個出入口;匯泉廣場站和中山公園站共設3個出入口;太平角公園站共設3個出入口;延安三路站共設4個出入口;五四廣場站共設7個出入口。
·人民會堂站
車站位于太平路北側人民會堂前廣場地下,跨大學路呈東西向布置,本站為兩層明挖車站,在設計中,結合了周邊的實際環(huán)境,營造出莊重的氛圍;設計手法上,采用傳統(tǒng)歐式元素與現(xiàn)代材料結合,通過點、線、面的變化,使得整個空間莊重而不失活潑。站臺的設計也沿用了站廳的設計手法統(tǒng)一視覺。
·匯泉廣場站
車站沿文登路布置,車站西端為文登路、棲霞路、延安一路道路交匯口。本站為地下兩層島式車站。在設計手法上,采用傳統(tǒng)中西元素與現(xiàn)代材料結合,通過點、線、面的變化,使得整個空間簡潔明快。站臺設計也沿用了站廳的設計手法,以達到視覺統(tǒng)一。
·太平角公園站
車站坐落于青島海濱風景區(qū)內,西側為八大關景區(qū),東南為太平角。本站為兩層島式車站。車站站廳頂層設有6個采光井,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使沉悶的地下空間與地上的景色互相呼應。
·青島站
車站沿廣西路布置,西端為泰安路、費縣路、郯城路、蘭山路、廣西路5條道路交匯口,本站為地下三層島式車站。設計上以歐式元素為主,整個站廳采用歐式拱頂造型,利用燈光效果勾勒出梁柱的效果,簡潔大氣,石材的柱子更體現(xiàn)歐式風格。
·延安三路站
車站位于延安三路與香港西路交叉口。本站為地下拱形車站。整個天花板采用虛實結合的分割手法,營造出海面上高低起伏的海浪造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