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走勢像一個‘U’字,這是由于冰川侵蝕和展寬而形成的槽谷,如果是泥石流作用只能形成‘V’形,這也是冰川地貌的一個有力印證。”楊教授表示,冰川占據(jù)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對底床和谷壁不斷磨蝕,將原來的谷地改造成橫剖面呈拋物線的形狀,冰川融化后,這些石頭也就留在了這里。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教授趙松齡說,正是這條壯美的“石河”讓大家對研究嶗山曾存在古冰川活動抱定信心。洪水和泥石流確實有“搬運”的作用,但嶗山卻沒有存在洪水沖刷的地形特征,所以他推測在一億多年前,最原始嶗山山頂可能是渾圓的,上面覆蓋著厚厚的冰川,許多巨石、泥土曾經(jīng)都藏在冰川里,隨著重力因素不斷運動,而冰川慢慢融化之后,這些巨石就像“輕輕”落在這里了一樣,于是嶗山出現(xiàn)了“疊石”、“飛來石”等獨特的地形地貌,都可以根據(jù)冰川的理論進行解釋。“此外根據(jù)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嶗山第四紀古冰川沉積物孢粉組合中云杉、冷杉的含量較高,部分樣品中冷杉的百分含量超過13%,反映在冰川時期氣候寒冷。末次盛冰期前,中國東部曾為冷濕氣候環(huán)境,完全具備形成冰川的氣候條件。”趙松齡教授分析指出。
冰積物上建房“穩(wěn)如泰山”
除了華嚴寺外,在嶗山東側從黃山社區(qū)到仰口一帶,綿延10多公里長的漂礫海灘與延伸入海的古冰舌,共同構成了嶗山特有的冰磧海岸。“這是我國18000多公里的大陸海岸線上,唯一的一段冰磧海岸。”徐興永研究員指出。在巨峰束住嶺有冰磧堤、終磧、冰川拖動等冰川地貌,在北九水景區(qū)有高懸的側磧、巨礫搬運、漂礫、冰坎等冰川地貌,與會專家也一一前往這些地方實地勘探。
“其實嶗山幾乎所有的寺廟、村落都是建在冰川冰積物上。我們通常看到的冰川晶瑩透亮,其實里面都是土壤、石塊,而冰川融化之后,就形成大片大片的冰積物,非常有助于挖地基建房屋。雖說從剖面圖中可以看見土層中石頭大小不一,但房屋建在上面卻 ‘穩(wěn)如泰山’,原因就在于冰川重力很大,壓實的沉積物很穩(wěn)固。”徐興永研究員說,除此之外,冰川冰磧物中礦物質豐富,嶗山茶、櫻桃都種在冰磧物上,自然口味與眾不同,營養(yǎng)豐富,嶗山礦泉水富含礦物質,這都和古冰川有著密切的關系。
經(jīng)過實地勘探以及學術交流會上熱烈的討論后,大部分專家認為嶗山發(fā)育典型而系統(tǒng)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qū)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qū),保存系統(tǒng)的第四紀冰川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不過也有部分專家認為嶗山發(fā)育的泥礫混雜堆積和異地搬運的巨型漂礫是洪水或泥石流搬運形成的。
科考助力地質公園申報
■影響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國家地質公園規(guī)劃研究中心研究員錢方教授表示,嶗山作為首批國家風景名勝區(qū),具有國內乃至國際典型意義的花崗巖地貌類型及白堊紀海相地層典型剖面,特別是發(fā)育中國東部最為典型、系統(tǒng)的第四紀冰川遺跡等國內乃至國際罕見地質遺跡,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普及教育價值和美學觀賞價值,完全具備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和世界地質公園的條件。申報國家或世界地質公園,對提高嶗山的科學品質和科學內涵、保護嶗山地質遺跡、提高嶗山乃至青島知名度、建設國際標準的旅游度假區(qū)等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嶗山已具有較好的研究基礎,應盡快啟動國家地質公園申報事宜,組織專家開展補充考察、摸清地質遺跡資源,盡早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和世界地質公園。“根據(jù)國土部的申報規(guī)定,第一步應先申請省級地質公園,今年年底前我們就提報。申請成功兩年后才能申請國家級,再過兩年才能申請世界級。根據(jù)這個時間要求,嶗山最快要到2017年才能完成世界地質公園的申報。”徐興永研究員充滿信心地說,除了冰川遺跡的考證,嶗山還有非常豐富且獨特的花崗巖地貌,以及華南華北板塊碰撞后形成的嶗山綠石等資源,這些都是獨一無二的。據(jù)勘探推論,嶗山古冰川距今至少在20萬年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在七八十萬年前,部分認為距今100萬年。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