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洙認為,日韓兩國關系的惡化不只源于李明博登島問題,由多方面因素造成。修復雙邊關系應考慮以下三點要素:首先,兩國政界和財界已經(jīng)沒有為消除摩擦默默發(fā)揮橋梁作用的人。過去,日方有前首相竹下登和森喜朗,韓方有前總理金鐘泌等重量級人物。有必要從戰(zhàn)略高度廣泛培養(yǎng)這類人才。
其次,兩國外交部門的危機管理能力均有所下降。例如兩國政府都沒能管控日本國會議員打算訪問(與竹島較近的韓國領土)郁陵島、韓國航空公司飛機在竹島上空飛行等行為。
再者,兩國間的信賴度下降。尤其對于韓國來說,即便無視日本,不將其當作一張(外交)牌也能設法與歐美及中國相處。這是韓國在認識上發(fā)生的變化。由于發(fā)生東日本大地震,日本的國力給人以相對衰弱的印象。包括政治家在內,韓國人對日本的關注度正在下滑。必須使韓國的知日派和日本的知韓派在多個層次建立關系。
陳昌洙說,日本主張稱韓國非法占據(jù)“竹島”,韓國則采取不存在領土主權問題的立場。在無法解決的問題上反復對立是毫無意義的。不妨考慮互相不刺激對方、不將其作為爭論焦點,而不是擱置問題。
對于慰安婦等問題,陳昌洙稱,歷史認識要在共同委員會等框架下,由雙方研究人員磋商存在的分歧和看法一致的部分。不宜謀求短期成果,要以10年、20年為單位持續(xù)展開討論,同時加深相互理解,以擴大國家利益交匯點。如果日本修改有關慰安婦問題的“河野談話”,那么韓國將訴諸國際社會,并對日本施加壓力。
陳昌洙表示,樸槿惠總統(tǒng)并非為推升支持率而對日強硬。總統(tǒng)在剛出任時對日本期待較高,而實際上日方對歷史等問題的態(tài)度沒有發(fā)生積極變化?偨y(tǒng)因對此失望而變得對日強硬,整個過程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剛好與迎來“跛腳鴨”現(xiàn)象的時期重合。重要的是兩國保持克制,不采取刺激對方的行動。如果刺激導致對立深化,各方有關東北亞秩序的外交戰(zhàn)略就難以構成,對彼此造成負面影響。
陳昌洙:1961年生于韓國釜山。韓國西江大學畢業(yè)。1996年起擔任世宗研究所副所長等職。2004~2007年擔任盧武鉉總統(tǒng)外交咨詢委員。著作有《近現(xiàn)代日本政治史》、《日本政治經(jīng)濟》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