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畫的絕地重生
視頻來源:山東廣播電視臺衛(wèi)視頻道《調查》
齊魯網12月20日訊 據(jù)山東廣播電視臺衛(wèi)視頻道《調查》欄目報道,老百姓逢年過節(jié)都要在家里張貼年畫,為的是企盼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可以說年畫寄托了人們對生活最美好的愿望。可是這樣的習俗,估計只能追溯到上個世紀末了。從事年畫刻版、印刷的工匠、藝人也日漸稀少了。在山東除了聞名全國的濰坊楊家埠年畫,還有號稱“民間門神畫之最”的聊城東昌府年畫,如今發(fā)展得怎樣呢?
76歲老藝人醉心年畫事業(yè) 面對傳承一臉無奈
在聊城冠縣后杏園村,76歲的陳慶生是從事刻制東昌府年畫的老藝人。他現(xiàn)在一天仍然要工作十個半小時。一塊切割平整的梨木板,經過浸泡和烘干等多個工序,就成為了雕刻木版年畫的基礎材料,厚重的木板在老藝人的手中經過十幾天的精細雕刻,神奇地呈現(xiàn)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線條。像陳慶生這樣技藝高超的年畫刻版藝人,如今在聊城只有兩位了。陳慶生的兩個兒子都經營著生產五金配件的加工廠,對于父親的這門手藝絕活,他們并不感興趣。
木板年畫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 前途依舊不明朗
在2008年,木版年畫已經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且目前正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盡管有了政策的支持,木版年畫的傳承和發(fā)展之路仍然不容樂觀。因為人們不可能再像從前一樣家家戶戶買年畫來貼,并且木版印制的年畫成本要遠遠高于機器印刷的,人們的消費觀念改變了,生活方式也改變了。當今琳瑯滿目的商品、裝飾品極為豐富,人們已經逐漸丟棄了貼年畫的習俗,傳統(tǒng)的木版年畫也在市場上逐漸銷聲匿跡了。沒人買、沒人學,老手藝人陳慶生的困境,同樣也是木版年畫的困境。
大學教授身體力行搶救木板年畫
聊城大學美術學院的張憲昌教授為了研究東昌府年畫,搶救民俗文化,三十多年來,他走遍了聊城大大小小的縣城、鄉(xiāng)村。張憲昌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實現(xiàn)著對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而談起東昌府年畫,他更是有說不完的情結。歷經三十年的潛心研究,張憲昌對于木版年畫的價值有著更深的認識。他認為在民間美術里面,年畫是最豐富、最大或者說最多的一項遺產。因為中國年畫全國現(xiàn)在有16家國際級遺產,知道的有22個產地,每個產地形成了一個文化圈。東昌府年畫也是這樣,年畫里面主要是祈福,人們期盼著來年幸福,還有一個辟邪。這都是它的歷史文化生活價值和藝術價值。
木板年畫移植再造迎新生 社會力量齊參與
在張憲昌的帶動下,幾位熱愛木版年畫的老同志自發(fā)組成了東昌府年畫社,對傳統(tǒng)的木版年畫進行移植再創(chuàng)造,并開發(fā)新的年畫產品。社長徐秀貞把自己的一處房子布置成了工作室,從拜訪老工匠刻版再到印年畫、保存畫板、整理畫冊,每一樣流程她都親自上陣,徐秀貞自掏腰包從最初的收集年畫,到聯(lián)系買木材對古版年畫進行修復和再創(chuàng)造,她儼然已經成了木版年畫的半個專家。這背后不僅有家人的支持更有她對年畫的一腔熱情和責任感。為了讓年畫得到現(xiàn)代人的接受和喜愛,并且和如今的裝飾風格相融合,東昌府年畫社也在年畫的裝裱和設計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
木板年畫、民間手藝進課堂傳承保護文化遺產
想讓這門老手藝繼續(xù)傳承和發(fā)展,人是最關鍵的,手藝需要有人學才能真正的傳下去。只有注入年輕人的創(chuàng)新和活力,才能讓這門傳統(tǒng)工藝重新煥發(fā)生機。對此,東昌府年畫的研究學者和愛好者們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