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飄香,收獲的季節(jié)。
2012年10月26日下午3時,泉城濟南,山東會堂一樓會議室內(nèi),歡聲笑語,氣氛熱烈,來自全省十七個地市的文學驕子,參加了山東省“文藝精品工程”頒獎會議。山東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姜異康來到會議現(xiàn)場,親切接見了獲獎代表并作重要講話,向獲獎作者表示熱烈祝賀。長篇小說《老轉(zhuǎn)》的作者秦效廠是得到祝賀的其中一位!袄锨氐摹独限D(zhuǎn)》獲獎了,老秦也是個‘老轉(zhuǎn)’!钡弥@一喜訊,筆者萌生了采訪老秦的念頭。恰巧,當中國第十三個記者節(jié)來臨之際,筆者與老秦同往泰安參加慶;顒,并住在一個房間。我們談起往事和創(chuàng)作《老轉(zhuǎn)》的艱辛和意志、毅力,這一夜我們徹夜未眠,這絕對是一個溫馨并有些激情的夜晚。
對文字的熱愛讓一個“新兵蛋子”迅速成長
認識老秦是從他寫的一首歌詞開始的:“濟寧城,小蘇州,四十五里到長溝,運河碼頭人來往,義河酒館客滿樓……”
老秦平時話語不是很多,但我總覺得這個老轉(zhuǎn)有點“道道”,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后,談家庭,談朋友,說認知,大手一揮,也是激情滿懷。筆者談從企業(yè)走向新聞單位的感受,他談從部隊奔向新聞大門的腳步,直說到對廣播事業(yè)的熱愛,頗有點慷慨激昂、“指點江山”的味道。
1952年10月,秦效廠出生在嘉祥縣馬集鄉(xiāng)翟莊村一個農(nóng)民的家庭,在家里排行老四。父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田里農(nóng)活樣樣都會,為人真誠,樸實謙遜。母親一生勤勞簡樸,團結鄰里,總是被人稱道。父母的美德,大概在“小四”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秦效廠算不上是一個“全面”的學生,但他的語文課卻出奇的好,他的老師總是“偏愛”他,他的每篇作文總是在課堂上宣讀。升入高中后,功課之余秦效廠喜歡上看小說,《家春秋》、《青春之歌》……還有《西游記》、《水滸傳》等,他都讀過。
1969年12月,正在上高中的秦效廠應征入伍,這年他只有17歲。
1970年國慶節(jié)前夕,在部隊工作9個月后,老秦清楚地記得:在討論他入黨的那個大會上,領導和同志們把信任的眼神投向他,一只只手齊刷刷舉起,這時,他的心快要跳出來了,一個入伍剛剛9個月的“新兵蛋子”光榮加入了黨組織,消息傳到家鄉(xiāng),父母高興得直掉眼淚。
1970年12月,老秦當上了連部文書,還兼任通訊報道員向上發(fā)稿。業(yè)余筆耕,艱辛尤甚。然而天道酬勤,當他寫出了第一篇人物消息“思想教育不能一勞永逸”,便刊登在《工程兵報》上,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有一篇稿件發(fā)表在《解放軍報》上,不僅刊登在顯著位置,還加了編者按。
1976年8月,秦效廠被提拔為組織股干事。這一年老秦為部隊寫團黨委工作年度總結,一篇“洋洋萬言”的文字稿送給政委審閱。政委看后說了四個字“又臭又長”,就給“槍斃”了。當時老秦無地自容,也就從那時起,老秦下決心要寫好總結材料,用老秦的話說,部隊的“筆桿子”都是領導“羞”出來的。
1982年底,秦效廠擔任了沈陽軍區(qū)守備第三十五團宣傳股長職務!靶麄鞴砷L是團里的主要筆桿子,干這個差事是要有點真才實學的。”他帶著笑意對筆者說。老秦自修了遼寧大學黨政干部基礎理論專業(yè)大專班,以優(yōu)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yè)。在部隊里,他除了積極完成各種材料、寫新聞、通訊外,報告文學,詩歌、散文等也先后發(fā)表在軍以上單位的報刊和雜志上。
1986年12月,秦效廠結束了17年的軍旅生涯,轉(zhuǎn)業(yè)來到濟寧人民廣播電臺當了一名普通記者。談起當時的部隊大裁軍,老秦的心情很不平靜,每個軍人對部隊都是一腔深情,脫掉軍裝,就意味著今后的路要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