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這是俺交的錢。”“大奶奶,鄉(xiāng)親們說了,這胡同修路不用您老攤錢,這養(yǎng)老錢您拿回去吧。”“不中,俺老婆子快90歲了,沒少受共產(chǎn)黨的恩,這回修路是給俺老百姓辦好事呢,俺錢不多,但這個錢省不得。”87歲的吳奶奶顫顫巍巍地把500元錢放在村辦公室,步履蹣跚的離去。吳奶奶口中的“軍”便是王丕鎮(zhèn)祭田村黨支部書記張玉軍。接過這沉甸甸的修路錢,張玉軍又一次暗自承諾“一定要把村里的路修出個樣子來”。
小支書竟是大老板
張玉軍現(xiàn)年46歲,是土生土長的王丕鎮(zhèn)祭田村人。讀書不多但勤勞苦干的他前些年憑借在村頭巷尾收菜攢下的積蓄承包了冷庫,自立門戶當起了老板。為人憨厚實在的他在十里八鄉(xiāng)有口皆碑,生意紅火,成了祭田村小有名氣的大老板。2011年村班子換屆,群眾威信力極高的他眾望所歸的被推選為村支書?伤氖劳玫乃欣嫌行,還有一大攤生意要養(yǎng)家糊口,選擇著實讓張玉軍犯了難。但是面對鄉(xiāng)親們滿滿的信任和期待,他苦口婆心的做通家人工作,拾起了村里的爛攤子。幾屆村班子渙散讓祭田村一再錯過發(fā)展的機遇,成了周邊穩(wěn)居末流的“后進村”,看著鄰里的村子發(fā)展的越來越好,張玉軍暗暗發(fā)誓,在他任期內一定要讓村子脫胎換骨。
小村莊發(fā)生大變化
“要想富,先修路”,張玉軍瞅準農(nóng)村道路網(wǎng)格化建設的大好時機,決心從改善農(nóng)村土路入手,打通祭田村發(fā)展的“任督二脈”。從2012年夏天開始,張玉軍向上跑斷腿,向下磨破嘴。通過多方協(xié)調和向上爭取,盡可能多的為村里爭取修路指標和配套補助政策,減輕農(nóng)民負擔。與此同時,做通群眾的工作,扭轉群眾的認識也任務艱巨。走慣了祖祖輩輩留下的泥土路,老百姓的思想也被禁錮,“籌資修路能修得成嗎?”“有必要修嗎?”“要花那么多錢才能修成值得嗎?”群眾顧慮重重,同時一些冷眼旁觀的人也當面背后冷嘲熱諷。面對各種不同的聲音,鐵了心的張玉軍說“我就這倔脾氣,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成!”他先從自己開刀,扒了自家大爺?shù)奈葑樱彩情_通了幾屆村干部沒開通的主街,為群眾進程縮短了300多米的路程。漸漸地,村里的質疑變成肯定,諷刺變成支持,老百姓把籌集到的修路錢送到張玉軍手里,短短小半年的時間,祭田村籌資近25萬元,修路3700米,曾經(jīng)被當做癡人說夢的張玉軍硬生生地把原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祭田村改造成了水泥路通到家門口、“一路兩濠”齊全樣板村。
小心愿醞釀大夢想
談起工作滔滔不絕的張玉軍被問起工作的訣竅時,樸實地說“老百姓的工作其實很簡單,只要你真心地對他好,為他著想,什么工作都能做得通。”說到工作規(guī)劃,張玉軍難得羞澀的一笑:“咱也沒啥規(guī)劃,當個村干部其實就是個操心人,我就是希望咱村的老少爺們兒在咱村里住著和住在城里一樣舒坦,咱就知足了。”(鞏慧)
馬建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