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女孩普片與她的奶奶和志愿者難舍難分!
從2日下午抵達濟南算起,11歲的次仁索朗和其他8名西藏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已經在山東省立醫(yī)院度過了5天時光。7日下午,次仁索朗等6名先心病兒童康復出院,他們將乘坐火車返回雪域高原。在離別的時刻,并不會說太多漢語的次仁索朗多次說,“這里的人很好,我有些舍不得”。
6名藏族先心病兒童康復出院 植入封堵器后病情可一勞永逸
7日下午,次仁索朗等6名藏族先心病兒童康復出院了,另外3名小伙伴也有望在不久出院。
次仁索朗和其他8名西藏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是2日下午來到山東省立醫(yī)院的。由權威專家組成的醫(yī)療隊進行術前討論,根據孩子們的個人情況,制訂了詳盡的治療方案。檢查發(fā)現,9個孩子中,有1個屬于房間隔缺損,1個屬于室間隔缺損,另外7個孩子是先天性動脈導管未閉。
山東省立醫(yī)院院長秦成勇介紹說,在制訂手術方案時,專家團隊采取了“先易后難”的策略,先對6個孩子進行微創(chuàng)介入手術治療,其他3個孩子情況稍微復雜些,需要等待定做的器械到來和進一步完善手術方案。
5日上午,次仁索朗等6個孩子先進行了微創(chuàng)介入手術。“5個孩子是動脈導管未閉,1個孩子是房間隔缺損,手術總共用了不到5個小時。”為孩子們主刀的山東省立醫(yī)院副院長、兒科專家王玉林教授介紹,手術進行得非常順利。
術后孩子們看著身上的紗布挺緊張 發(fā)現“傷口”是個針眼后興奮地跳下床
作為手術主刀,有件事給王玉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初孩子們術后都很緊張,可看到“傷口”只是個針眼后立刻恢復了好動的天性,跳下床就跑到隔壁病房玩去了。
“這6個孩子不需要開刀,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也不會留下疤痕。”王玉林說。但孩子們由于不了解,以為是要做個大手術,所以術后都顯得很緊張,經常盯著身上覆蓋著紗布的部位出神。一直到王玉林去給他們換藥時,孩子們才發(fā)現,原來所謂的“傷口”只是一個針眼而已。
王玉林說,今年10月18日至27日,山東省衛(wèi)生廳委托山東省立醫(yī)院集團組織專家赴西藏日喀則地區(qū),就當地初篩的疑似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病例進行了確診。專家們從115例疑似患兒中,發(fā)現9例疑似患兒可以實施介入治療。“如果不進行手術,孩子們以后會出現其他并發(fā)癥,從而危及生命,平均壽命可能只有三四十歲。”王玉林說。
先心病的發(fā)生除了與遺傳因素有關外,感染也是不可忽視的引物。妊娠前三個月患病毒或細菌感染,尤其是風疹病毒,其出生的嬰兒先天性心臟病的發(fā)病率較高。
“這里人很好,有些舍不得” 回西藏后先把康復的好消息告訴親戚
“次仁索朗,馬上就要回家了,你怎么有些不高興啊?是不是舍不得這里?”從7日上午開始,志愿者張玲丹就發(fā)現原本活潑開朗的次仁索朗有些異樣。
張玲丹是山東財經大學的大三學生,次仁索朗在濟南的5天時間里,她寸步不離地照顧在身邊。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并不相識的兩人之間漸漸產生了友情,病房里歡聲笑語不斷;蛟S是意識到快要離開了,整個7日上午次仁索朗都不怎么說話,中午時分更是和張玲丹沉默著對視了許久。
“次仁索朗其實心思挺豐富的,看得出他舍不得這里,舍不得濟南。”張玲丹說。
“這里的醫(yī)生好,護士好,人都好。”頓珠卓瑪的母親通過翻譯說,得知女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后,一家人曾經心灰意冷,擔心女兒再也治療不好了,沒想到這次來濟南治好了,她回到西藏家鄉(xiāng)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訴住在周圍的親戚們。
王玉林介紹,這9名西藏先心病兒童只是我省醫(yī)療援藏計劃的第一批,接下來幾年還會繼續(xù)為西藏先心病兒童進行免費手術,總數為100例左右,“下一批在2013年進行手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