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結果出來了,87歲的常美蘭與青島來蕪湖尋親的劉女士是親生母女!”昨天上午8時,蕪湖皖南醫(yī)學院司法鑒定中心物證科負責人張越給記者打來報喜電話。他告訴記者,如果沒有蕪湖尋親見面會作為機緣,僅以青島和蕪湖兩地失散家庭基數(shù)進行DNA比對,劉女士能成功找到家人的概率可能不到萬分之一。昨天記者撥通了劉女士和她在蕪湖的家人的電話,第一時間通知他們這個好消息。
最新消息
DNA確認母女關系
“劉女士非常幸運,每年都有很多的尋親家庭委托皖南醫(yī)學院司法鑒定中心做親子鑒定,但真正能夠‘對上號’的可謂鳳毛麟角。”張越告訴記者,常美蘭與劉女士是今年他們中心第二例通過DNA比對成功證明血緣關系的尋親雙方。正常的親子鑒定程序要耗費至少三個星期,但為了讓青島的“家鄉(xiāng)人”盡快拿到結論,9月26日上午他們?yōu)樗袑びH者采集完血樣后,下午這些血樣就被送到了鑒定中心的實驗室。皖南醫(yī)學院司法鑒定中心物證科張越、楊艷艷、李倩倩3名工作人員犧牲休息時間,輪番“泡”在實驗室中,為這些疑似“親人”進行DNA比對。最終9月29日晚上喜訊傳來,劉女士與母親常美蘭的DNA比對成功。為謹慎起見,工作人員在國慶長假后,將兩人的DNA樣本重新比對了一遍,最終百分之百確認:雙方有血緣關系。此外還有3對尋親者和尋親家庭,也委托皖南醫(yī)學院司法鑒定中心做親子鑒定,他們的鑒定結果將在近期得出。
講述
青島尋親者劉女士——
一句“不像”差點趕走親人
從早報記者處得知,自己跟蕪湖親人的DNA鑒定成功了,56歲的劉女士沉默了很久。回憶起這次南下蕪湖尋親,她感慨良多。
尋根的心一直不很堅決
“養(yǎng)父母和姑姑都沒有子女,自小到大,我都是兩家人的‘寶貝’。”劉女士稱,這些天她一直在翻看老照片,不時回想起自己的養(yǎng)父母,58年前,37歲的養(yǎng)父母從海泊河兒童福利院,抱回了身體虛弱的劉女士,此后一直把她當親生女兒看待。養(yǎng)父母直到過世也沒有提及她的身世。1998年青島早報第一次在蕪湖舉辦尋親會時,疼愛劉女士的姑姑向她透露,她也是從南方抱養(yǎng)的。“我怕姑姑傷心,從沒有去找過親生父母”。劉女士稱,姑姑現(xiàn)在也離她而去了,沒有兄弟姐妹的劉女士備感孤獨,這才有了尋親的念頭。
劉女士稱,她在7月下旬曾報名參與尋親,但尋找親生父母的心一直不是很堅決,9月14日,丈夫將厚厚一沓有關青島早報組織江南尋親的報紙堆放在她面前,劉女士發(fā)現(xiàn)當天已經是尋親團報名的最后一天,她再三思量終于趕在報名截止前,來到了早報讀者接待室。
尋親會快結束收獲意外
回想起9月25日上午蕪湖尋親會上的一幕,劉女士始終覺得這是“親情的神奇與命中的注定”。尋親見面會剛剛開始,弟弟黃祚明和弟媳宋功梅第一個過來找她說話,劉女士觀察了黃祚明后,覺得長相不對。“你是大眼睛,我是小眼睛,不像。”劉女士草率地說了一句 “不像”,讓弟弟和弟媳寒了心。尋親會即將結束,黃祚明離開尋親會現(xiàn)場,到停車場開車準備回家,弟媳宋功梅從衛(wèi)生間里出來,看到劉女士拿著一疊照片,跟其他尋親者在會場角落里失望地聊天,她越看劉女士越覺得像自己的丈夫,她打電話叫回了丈夫,繼續(xù)跟劉女士聊天,聊著聊著,他們發(fā)現(xiàn),很多信息巧合地對上了。“我們都是卷發(fā),大腳拇指頭上都長有很濃的毛發(fā),雙手小拇指都無法跟無名指并攏,弟弟說我的臉型和他父親一模一樣,一看就是一家人。”劉女士稱,弟媳宋功梅從手機里翻出全家人的合照,劉女士發(fā)現(xiàn),照片中黃祚明的侄女,竟與年輕時的她一模一樣。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