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煙臺7月24日訊(記者 侯艷艷) 78歲的煙臺老人李啟,30多年來一直有捐獻遺體的心愿。近日,她終于完成捐獻遺體登記,打算去世后把遺體捐獻給醫(yī)學研究事業(yè)。
今年78歲的李啟老人依然精神爽朗,老人說,30年前,就有捐遺體的想法了,就是一直找不到門路。最初有捐獻遺體的念頭是在30多年前,那時兒子因意外離開人世,人沒了,骨灰留著也沒用。老人說,從那時起,她就和丈夫做了約定,走后不要骨灰。老人還告訴記者,她的父親、哥哥都是醫(yī)生,“遺體捐給國家,能做醫(yī)學研究,給其他人治點病。”
老人說,五六年前,她就提過捐獻遺體,但家人反對。老人暫時擱下了此事。今年春天,看到媒體關于遺體捐獻的報道后,老人捐獻遺體的想法再次涌上心頭。為說服家人,老人經常給兒女做思想工作,“一輩子沒做過貢獻,走了捐獻遺體用于醫(yī)學研究,也算是了了我的一樁心愿。”得知老人仍堅持自己的想法,家人不再阻攔。
煙臺市紅十字會業(yè)務部副主任吉加寬向記者介紹,到目前為止,煙臺市登記報名的捐獻志愿者有300余人,25人完成了捐獻,其中捐贈遺體者有12人,捐獻眼角膜者9人,捐獻器官者4人。“捐獻者的家人反對,成為捐獻的較大阻力。”吉加寬說,傳統(tǒng)的“入土為安”觀念仍束縛許多人。
“在25名完成捐獻的志愿者中,以中老年人居多。”吉加寬說,2005年前,捐獻器官的基本都是年過50歲的患重病者,近兩年,捐獻志愿者變得多樣化,他們中有大學生、農民,也有幼童。年齡最大的捐獻者有80歲,年齡最小的還是新生兒。2011年3月15日,一名新生兒死亡后,他的父母將孩子的遺體捐獻,用于醫(yī)學研究。2011年6月,一名2歲半的女童因意外死亡后,他的父母將孩子的眼角膜捐獻了出來。“可以看出,市民的觀念正在逐漸轉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