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由山東本土明星黃渤和倪萍主演的電影《山東好人》,正在單縣緊張拍攝。電影講述了單縣農民孟昭良腳蹬三輪車,行程3000余里,把湘西落難女子田云送回老家的感人故事。
幾乎同時,反映煙臺萊州市民孫增香40多年來無微不至照顧癱瘓小叔的電影《山東兄弟》,完成了后期制作,近期將舉行首映。
多部影視作品“瞄準”山東好人,并不是偶然。山東影視中心主任王漢平認為,齊魯大地上,自古就有扶危濟困、大愛無疆的精神,進入新時期,山東精神在傳承、發(fā)揚,山東好人不斷涌現(xiàn),這些普普通通的身邊好人,是新時期山東精神的最佳寫照。
“山東好人”全國居前
瘦弱的她,沖入滾滾車流救下受傷女子。3月1日,煙臺女孩刁娜出現(xiàn)在泉城廣場學雷鋒活動上,雖然還只能拄著拐杖一瘸一拐地走路,但她的倩影卻讓所有看到的人忍不住贊美一句“中國最美女孩”。
31歲的菏澤小伙牛作濤在廣州市區(qū)珠江邊不顧個人安危勇救落水女子;煙臺消防戰(zhàn)士孫茂琿在救火過程中受重傷搶救無效犧牲;年過六旬的章丘村民朱守營40多年來積極協(xié)助公安機關義務“反扒”,被譽為“農民神捕”;山東義海集團董事長李學海在風暴潮中5次下海救出46人,自己經營的1萬多畝蝦場卻被沖毀,損失3000多萬元。李學海說,“什么也沒有人命重要。”
危急時刻,向善的力量驅動他們挺身而出。從膠州灣到魯西北,從年輕女孩到六旬老人,幾十年來,這些“山東好人”,把陣陣暖意注入了公眾的靈魂深處,在齊魯大地譜寫出一首首美德贊歌,在大江南北樹立起“山東好人”的道德標桿。
崇德向善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支撐齊魯兒女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山東好人至真至善的大愛義舉,溫暖著身邊人;道德模范的奉獻精神和人格魅力,引領社會風尚。
山東省文明辦專職副主任王紅勇介紹,近年來,我省組織各地廣泛開展“身邊好人”推薦評選活動,截至2011年10月,全省共有58人入選“中國好人榜”;自2008年中央文明辦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以來,我省共有266人榮登“中國好人榜”,入選數(shù)量居全國前列。
榜樣引領社會風尚
她是萊州市地稅局一名普通的稅管員,卻有一個特殊的家庭。在她29歲時,父親去世,繼父帶著4個孩子與她和母親組成了一個新家;母親去世后,她又盡心照顧繼父和新找的繼母,并把4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弟妹安排得妥妥帖帖。她就是第二屆全省道德模范劉明君。
劉明君告訴記者,“說實話,自己只是做好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對社會沒有什么大貢獻,受到這么隆重的表彰很慚愧。同時我深深感覺到,用自己的道德行為影響他人是一件多么光榮的事。”她表示,將會繼續(xù)愛護家庭、關心他人、奉獻社會,自覺地擔負起一個道德模范應當承擔的責任,用自己的行動傳承中華美德、弘揚文明風尚,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道德建設,讓社會變得越來越文明。
偉大時代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撐,偉大事業(yè)需要榜樣力量的引領。在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人們的道德觀念也呈現(xiàn)復雜多變的特征。而來自基層、來自群眾的道德模范,用他們的感人事跡,把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傳播到千家萬戶,在全社會樹立起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
王紅勇介紹,2007年開評全省道德模范以來,我省共涌現(xiàn)出8個全國道德模范,150多個省級道德模范,數(shù)千個市級、縣級道德模范,通過大力推進學習宣傳活動,道德模范們在齊魯大地上樹起了一個個道德標桿。
“美德山東”閃耀齊魯
2011年全國文明城市評選,山東4城市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其中青島、臨沂分列省會副省級城市、地級市測評總分第一名。我省整體成績位居全國前列。“美德山東”品牌越擦越亮,閃耀齊魯大地。
品牌的打造非一日之功。多年來,山東以打造“美德山東”道德品牌為抓手,深入實施“四德工程”,大力宣傳普及“山東省公民基本道德行為40則”,深化拓展各類道德實踐活動,積極探索建設道德講堂、道德論壇、道德點評臺等,道德陣地不斷發(fā)展壯大。王紅勇表示,2012年,根據(j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施綱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的具體辦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開展情況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zhèn)、文明單位、文明社區(qū)測評考核體系,齊魯“核”動力將更有“后勁”。
在學雷鋒活動日到來之際,王紅勇介紹,結合學雷鋒,我省開展了“學雷鋒,做山東好人”主題實踐活動,將其作為全省學雷鋒活動常態(tài)化的主要載體。下一步,要把志愿服務作為學雷鋒活動的常態(tài)形式扎實推進,成立志愿服務領導小組,建立志愿者協(xié)會,設立志愿服務基金,加強對志愿服務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協(xié)調扶持,建立機制健全完善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要貼近人們生產生活需求,開展文明禮儀、維護秩序、保護環(huán)境的社會志愿服務活動。要面向留守老人兒童、農民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開展扶老助殘、幫困解難、應急救助、便民利民的社會志愿服務。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