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石念軍
以人口結構的變化為基礎,“用工荒”實際是一種必然的經濟和人口現象。
因為沒有相關社會福利的保障,務工人員對崗位的選擇必然會變成對高工資的尋求。
解決了農民工的工資問題后,他們在城市的住房、夫妻團聚、子女入學、醫(yī)療保障等一系列問題,是否都能解決?
濟南一家豆制品加工廠的老板田君(化名)以前認為“用工荒”離自己很遠,但節(jié)后,市場陡然拓展以致開工不足,他開出了包吃包住、月薪2500元起的條件仍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人,這讓他既驚訝又失望。
田君不知道,類似的“用工荒”其實早已延續(xù)多年。中國社科院2012年《社會藍皮書》數據顯示,早在2003年“用工荒”就已經出現。山東與全國的情況類似,省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主任秦慶武教授介紹,2004年我省“用工荒”情況已比較明顯,只不過,之前人們習慣將它稱為“結構性短缺”,而現在,短缺越發(fā)全方位地蔓延,像田君的豆制品加工廠想招幾個普工都難。
縣域經濟發(fā)展
勞動力持續(xù)回流
創(chuàng)業(yè)8年的田君年前并不缺工,但春節(jié)期間,幾個到了婚育年齡的工人紛紛選擇回老家縣城就近擇業(yè),這讓田君有些措手不及。
回流就這么發(fā)生了。
有觀察者曾經分析相關區(qū)域人口的數字和曲線發(fā)現:伴隨沿海產業(yè)加速向內地轉移,以及農業(yè)稅等的取消降低了農村生活成本,2002年和2006年曾兩次發(fā)生大規(guī)模人口內流,由珠三角、長三角等發(fā)達地區(qū)回流內陸。
山東的人口回流最早是從青島、威海、煙臺等沿海城市向省內中西部縣域轉移,并很快蔓延開來。秦慶武2005年帶隊在傳統勞務輸出大戶菏澤調研時就發(fā)現,當地一些企業(yè)因用工短缺而開工不足。
“這與我省縣域經濟的相對發(fā)達息息相關”,秦慶武說,縣域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讓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機會在家門口就獲得就業(yè)機會。同時,以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為主的產業(yè)結構,也加大了企業(yè)對當地勞動力的需求。
“1991年,國家首次評選百強縣,山東就占21席!鄙綎|縣域經濟研究院院長高煥喜教授介紹,通過發(fā)展勞務輸出、壯大外出務工隊伍而拉升當地GDP水平,曾是一些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謀求發(fā)展的普遍選擇。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縣區(qū)開始著手將輸出的勞動力資源重新吸引回流。一些企業(yè)在與地方政府的招商談判中就明確提出,除了政策、稅收等支持,當地政府需協助企業(yè)完成一定數量的招工。
“第一代農民工變老,
第二代農民工變少”
持續(xù)開工不足讓田君考慮將工廠外遷至郊區(qū),吸引農村留守勞動力就近就業(yè),一來方便招工,二來也可降低用工成本。畢竟,他的豆制品加工工作不需要什么技術。
事實上,諸多低端產業(yè)都是這么發(fā)生轉移的。
但在山東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主任侯風云教授看來,一味向勞動力密集的農村或欠發(fā)達地區(qū)轉移,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在上世紀80年代末引發(fā)“民工潮”的農村這一勞動力“蓄水池”,已經開始萎縮。
校園里的一些建筑施工項目常常成為侯風云考察勞資關系的樣本,她注意到,建筑工人基本都在50歲左右。年輕人哪里去了?
“年輕人不愿意下工地”,江安集團山東項目部經理呂文國認為這并不奇怪,如今的建筑工人,大多是中年人。雖然建筑工人的日薪達到150元-200元,但渴望更體面工作的年輕人對此并不感冒。
侯風云簡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上世紀80年代末出現“民工潮”開始,第一代農民工現在的年齡在50歲-60歲之間,這批農民工出生在1950-1960年代,又恰恰是生育率最高的時段。
“簡單一算可知,第一代農民工在崗期間,實際就是勞動力數量最多的時段!焙铒L云推算,以“80后”、“90后”為代表的第二代農民工,正好趕上低生育率時期,從絕對量上來說,第二代農民工的數量已遠不及第一代農民工!暗谝淮r民工變老,第二代農民工變少,‘用工荒’出現也就不難理解了。以人口結構的變化為基礎,它實際是一種必然的經濟和人口現象!
“短工化”趨勢加劇
實際上,春節(jié)前后,省內各地密集舉行的勞動就業(yè)促進會上,仍舊不斷傳來供需兩旺的好消息。山東省勞動就業(yè)辦公室主任畢京福告訴本報記者,就現階段而言,我省就業(yè)領域的主要問題仍舊是促進就業(yè)。
那為什么每年到了這個時候,一些企業(yè)就會大喊用工緊缺?在畢京?磥,一方面是技工緊缺,一方面是勞動者的擇業(yè)空間更廣了。
“去年在你這里干,但今年還來不來就難說了。春節(jié)假期,農村進城打工者基本都會面臨一次再選擇。”畢京福分析認為,這種情況在年輕一代的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身上表現尤為明顯。
田君對此感觸就很深,創(chuàng)業(yè)8年,跟他打拼的員工,最長的一個干了3年,其他多數干了一年左右就選擇了離開。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2月8日發(fā)布的《農民工“短工化”就業(yè)趨勢研究報告》顯示,“70后”的單一工作年限一般超過4年,而“80后”、“90后”每一份工作的平均年限則大大縮短,1981年出生者平均每份工作還要做三年多,而1991年出生的受調查者每份工作平均只持續(xù)不到一年,“高流動”和“水平化”特征顯著。
“高流動”、“水平化”的就業(yè)特點實際就是臨時工化,因為沒有相關社會福利的保障,務工人員對崗位的選擇必然會變成對高工資的尋求。畢京福認為,“務工人員頻繁離崗擇崗,表面看是就業(yè)選擇空間拓展,但另一方面也說明,對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急待強化。”
一味加薪行不通
跟田君的選擇一樣,面臨“用工荒”,絕大多數企業(yè)主仍把提高工薪水平、改善用工環(huán)境作為首選。
自1994年11月建立最低工資保障制度以來,截至2011年3月,山東省先后九次調整最低工資標準。事實上,具體崗位工資的提高幅度可能更高,比如田君,去年給員工的最高許諾還是年收入3萬元左右,現在他已經決定加碼到4萬元。
但一味加薪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呂文國去年為工人普漲工資30%,但并沒能阻止工人的高頻流動。
其實,中小企業(yè)也不見得有足夠的能力以漲薪的方式來應對“用工荒”。秦慶武就提到,現在多數中小企業(yè)的用工成本都已大幅上漲,占到整個經營成本的10%甚至是30%,加上融資渠道減少、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其利潤率已經大幅壓縮,很多中小企業(yè)舉步維艱,已經沒有能力應對用工成本的持續(xù)上揚。
“半城市化”之憂
2011年,我國城鎮(zhèn)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用工荒”的持續(xù)蔓延實際暗藏了社會發(fā)展的階段性矛盾。畢京福坦言,如何進一步落實強化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福利保障,一直是他們重點調研的課題。
“解決了農民工的工資問題后,他們在城市的住房、夫妻團聚、子女入學、醫(yī)療保障等一系列問題,是否都能解決?”侯風云跟蹤了解一些進城務工者的情況后發(fā)現,有越來越多的進城務工人員開始關注工作以外的東西。
“與在城市賺錢、回農村生活的父輩相比,以‘80后’、‘90后’為主體的新生代農民工更渴望扎根城市而不只是做‘候鳥’。當他們在勞動力人口結構中的比例日益上升,其內心的期望必然會成為影響勞動力供求形勢的重要因素!焙铒L云認為,城市只有全面接納外來務工人員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農民工,“用工荒”問題才能化解。
這其實也是田君的期望,雖然已經在這個城市打工10年、創(chuàng)業(yè)8年,但為了將孩子送進一家公辦幼兒園,他正準備去交一年2000元的借讀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