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當前,“富人稅”可謂熱門話題。特別是美國開征富人稅,更讓其成為全球標榜的一種“政治高度”。好不容易勝選連任的馬英九,啟用“財經(jīng)內(nèi)閣”拼經(jīng)濟,也不得不面臨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受到民間輿論“開征富人稅”的巨大壓力。
此前馬對富人稅態(tài)度不明,甚至表示“富人已經(jīng)繳很多稅了”,但11日參加活動時,馬英九又強調(diào)臺灣調(diào)整稅制的原則就是“所得多,繳稅多”。無獨有偶,新“閣揆”陳沖也幾乎同時對其提出的“富民經(jīng)濟”作出解釋,要求“社會上賺比較多錢的人,要多課稅”。馬、陳二人的言論,立刻被臺媒解讀為“富人稅要來了”。不過,富人稅實在是個很復(fù)雜的問題,臺灣內(nèi)部對此也有不同觀點,并不是“開征富人稅、窮人喊萬歲”的簡單事情。
一個問題怎么縮小貧富差距?
連任之后,馬英九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diào),會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尤其是要改善貧富差距,讓公平正義得以落實,令臺灣社會更幸福。新任“閣揆”陳沖上任之后就宣誓要讓臺灣從“庶民社會”轉(zhuǎn)向“富民社會”。
可究竟要如何實現(xiàn)富民、縮小貧富差距?全球正流行的“富人稅”議題理所當然地成了臺灣輿論的熱點。畢竟馬英九在大力推動第二階段稅改,對富豪們的資本所得課稅可謂全社會的呼聲。新任“財政部長”劉憶如就說,自己就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召開內(nèi)部主管會議,要求收集鄰近地區(qū)富人繳稅情況,并進行比較,同時征詢召開財改會或賦改會的可行性。
既然馬英九領(lǐng)頭吹了“富人稅”的風(fēng),輿論對開征富人稅的期待就如野草一般,在臺灣社會蔓延開來。不過,臺灣的富人此前難道都不繳稅嗎?當然不是。按照2008年的報稅資料,在全臺的540萬個申報戶中,有0.7%的最富有家庭年所得在409萬元 (新臺幣,下同)以上,使用40%的最高稅率,這些家庭為臺灣財政貢獻了47%的所得稅稅收。
但問題恰恰在于,全臺5700戶年收入凈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家庭,平均股利收入占了63%,薪資收入僅占23%。雖然股利收入要納稅,但作為“搖錢樹”的股票,其交易所得卻是全部免稅。這就是臺灣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富人的免稅所得有稅收制度保駕護航,而這部分收入恰好是富人們的主要收入來源。所謂富人稅,嚴格來說就是針對資本所得而課的稅。
兩種聲音富人稅=真公平 是或不是?
輿論要求開征“富人稅”,其隱含的意思就是對富人征更多的稅,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xiàn)。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臺灣從媒體到專家,對此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支持一方認為 “富人稅”能改善社會貧富差距、能為當局帶來更多財源用于社會福利支出;反對一方認為就像奧巴馬開征富人稅面臨的指責(zé)一樣,向特定階層征稅會造成社會分化、階級對立。簡單地說,兩種聲音的矛盾焦點,在于“富人稅”究竟是指向“富人”還是指向“資本所得”。
事實上,就連企業(yè)大佬們,也對“富人稅”意見不一。近日臺北電信應(yīng)用展開幕引發(fā)諸多企業(yè)大佬到場,在被媒體問及相關(guān)議題時,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說,重點不在要不要課富人稅,而是要看“政府”怎么去課;宏基董事長王振堂則直接說自己已經(jīng)交了很多稅,當局應(yīng)該制定更好的稅制來收更多的稅,用以照顧弱勢實現(xiàn)均富,而不是簡單地提高稅率。王振堂認為,如果只是提高稅率,那結(jié)果只能是收不到稅,因為會促使富人們將資本外移到稅率最低的地方去。
臺灣聯(lián)合報社論指出,臺灣的現(xiàn)行稅制重視“勞動所得”而忽略“資本所得”,是造成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主要原因,是當前稅制最被詬病的問題。因此,課富人稅最重要的是不能規(guī)避資本得利問題,要落實“每一塊錢都等值”的基本公義。
《經(jīng)濟日報》的評論則特別強調(diào),“富人稅”有違背課稅應(yīng)該秉承的立足點平等原則之嫌,絕對不是進步名詞。但也應(yīng)看到,臺灣輿論目前提倡的富人稅有其正當性,那就是這種呼聲是建立在對稅制缺失的反省上的。“是著眼于人人擁有課稅立足點一致的權(quán)利,而非階級對立的仇富心理作祟。”
三種思路富人稅?資本所得稅?不加稅?
“富人稅”目前只是臺灣輿論的通俗說法,馬英九所說的 “賺得多就該繳得多”其實也不算專業(yè)表述,但從這種政策宣示所透露的訊息可知,未來稅制改革之后,新的稅種不管是否叫“富人稅”,但落實的就是“富人稅”的精神無疑。只是從目前來看,因牽涉到社會觀感與推動阻力,在以財經(jīng)手段調(diào)整貧富差距方面,有開征富人稅、資本所得稅和使用其他財經(jīng)手段等三種思路。
主張“富人稅”的人士認為,在歐債危機背景下,雖然單靠增加稅收也解決不了財政問題,但也有數(shù)個理由支持征收富人稅。首先,財政赤字的解決,需要裁減支出配合增加收入。其次,財政支出裁減的后果大多是由較低收入人群承受,因此應(yīng)該從富人身上尋求更多稅收。第三,征收富人稅未必要大幅增加稅率,只要讓稅制更有效率就能達成。
臺灣空中大學(xué)商學(xué)系副教授謝明瑞撰文指出,馬英九連任后推動第二階段稅改,“財政部”3月就會成立專案小組,改革方向就是類似海外的“暴利稅”。不少人因彩券獎金、投機所得等在短期內(nèi)獲得極大利益,對這部分暴利所得征稅,就稱為 “暴利稅”。但目前臺灣的彩券中獎稅率是20%,如果再提高稅率,就會遭遇業(yè)者及民眾的反彈。謝明瑞認為,臺灣應(yīng)將具體情況納入考量,不一定要針對很多暴利所得方式分離課稅,可以將包括資本所得稅等都納入綜合所得稅。
但也有學(xué)者認為,雖然臺當局針對貧富差距問題的處理手段已經(jīng)進步很多,因為有各種減稅措施存在,使得“政府”很難再從財政渠道解決貧富不均問題。既然新“內(nèi)閣”具備財經(jīng)專長,那么就可以在財稅政策之外,以金融手段鼓勵企業(yè)為員工加薪。如果達到某一額度,當局可以在企業(yè)融資上予以協(xié)助。這樣以金融手段刺激就業(yè),可以避免財政赤字惡化,而勞工的可支配所得的增加,又能化解社會貧富差距的矛盾。這種著眼于“富人稅”之外的思路,實際上看準的是稅制改革背后的社會公平需求,可謂與“富人稅”殊途同歸。
記者觀察
為公平制造不公平 臺灣人不干
“富人稅”喊聲震天,但這只是媒體的通俗說法,為了觀眾好懂好記。在“政府”層面,馬英九和陳沖其實一直都在避免使用“富人稅”這個字眼。按照官方說法,貧富差距已經(jīng)造成了社會裂痕,如果再大張旗鼓搞“富人稅”,無疑是在不同階級之間再劃下鴻溝。所以,馬英九很謹慎,普羅大眾也很淡定。
針對特定人群課稅的事情,臺灣社會不久之前還存在。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臺灣軍、教人員的薪資所得都免稅。而馬英九第一個任期內(nèi)推動的稅制改革,最重要的 “成就”就是取消了這種因為身份而享有的免稅特權(quán)。如果馬英九現(xiàn)在又掉頭針對富人專門課稅,那么無疑是自己打臉,火眼金睛的臺灣媒體八成也不會放過他。
但是,要針對資本所得課稅,又是一件很難解釋清楚的事情。因為能有資本所得的,多半是富人。道理很簡單:沒有資本所得,怎么能成大富之家?要跟民眾說明白這里面的道理,實在很考驗陳“內(nèi)閣”的口才。一旦說不清楚,經(jīng)由媒體放大變成“富人稅”之實,選舉時主打貧富差距的民進黨就會第一個跳出來批判。其實,民進黨已經(jīng)跳出來了,他們說,“富人稅”不是理性政策,而是討好選民。
那么,普通臺灣民眾到底如何看待“富人稅”呢?導(dǎo)報記者隨機采訪了三位臺灣民眾。一位是小吃店老板,他說,征不征富人稅都沒關(guān)系,重點是讓民眾對經(jīng)濟有感;第二位是白領(lǐng)階層,她表示“富人稅”聽上去有刻意割裂不同階層的感覺,希望改用別的名稱比較好;第三位是80后臺商,他說,對富人征收資本所得稅,實際上會有對企業(yè)重復(fù)課稅的可能,總不能為了社會公平,就制造出新的不公平吧!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