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救援的壯歌--山東鄒平近30位村民救援一位村民紀(jì)實
短短半個多小時內(nèi),因一位村民被困地窖,先后有近30位村民趕來救援。先來救援的村民倒下了,后來的村民又果斷地跳下去;一個人接一個人前赴后繼,一雙雙手將沉重的生命托舉出窖口;被稱作“熱心大哥”的好村民張新在這場救援中永遠(yuǎn)失去了生命……
這是4日上午發(fā)生在山東省鄒平縣黃山街道辦事處柳泉村的震撼一幕。生死攸關(guān)時刻,在高濃度一氧化碳的地窖魔口面前,淳樸的柳泉村村民沒有任何猶豫,他們用毫無畏懼的勇氣譜寫了一首救援與被救援的生死壯歌。
奪命的地窖
“救命啊!救命啊!”清冷的一天,一陣凄厲的呼救聲突然在山東省鄒平縣柳泉村里響起。過完春節(jié)已開始忙碌的村民們聽到后,趕緊放下手中的活,向著呼救聲跑去。
事情發(fā)生在4日9時許,帶著小女兒從街道上回家不久的王霞發(fā)現(xiàn),丈夫張銀進(jìn)了用于自家取暖的地窖四五分鐘后還沒有出來。這個地窖里有燃燒煤炭和鋸末的爐子,一氧化碳濃度很高。喊了幾次,都沒聽見丈夫回答。覺得不對勁的王霞一下子慌了神,趕緊撥通張銀三弟張路的電話,又跑到大街上大喊“救命”。
扔下電話,張路就一路狂奔著過來了。一進(jìn)門,張路就跳進(jìn)位于哥哥張銀家客廳外過道的1.7米深的地窖;張路的妻子尹春芝和附近村民張元剛跑進(jìn)張銀家;從這里路過的村民張新聽到“救命”聲,二話沒說就朝張銀家的方向跑去。
這一切,幾乎發(fā)生在同一時刻。越來越多的村民正往這里奔跑著聚集。密集的腳步聲,在小路上有力地響起,沒有太多言語,村民們的臉上寫滿緊張和焦急。他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救人!救人!”
跳下地窖后,張路在漆黑中摸索前進(jìn),在離窖口幾米遠(yuǎn)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張銀。此時張銀已倒在地上,生死不明。張路趕緊抓住張銀的身體,使勁往窖口拽?斓浇芽跁r,因為大喊一聲“快打120”吸入大量一氧化碳,張路一下子昏厥,順著窖壁倒了下去。
守在窖口的張元剛已是61歲的老人,身體本來就不好,他見狀卻不假思索接過一條濕毛巾捂住鼻子就跳下地窖。“身體再不好,救人可耽誤不得啊。”張元剛回憶當(dāng)時的情景時說。
昏暗中,看到張路的鼻子開始出血,張元剛一把扔掉手中的毛巾,抓住張路試圖往窖口舉,使勁,使勁,再使勁,卻因乏力顯得異常艱難。尹春芝此時也跳下地窖,和張元剛一起將張路舉起。剛到達(dá)這里的張新等幾位村民急忙抓住張路的衣服將他拉出地窖。
還沒來得及松一口氣,剛準(zhǔn)備返身再將張銀救出地窖的張元剛突然發(fā)現(xiàn)尹春芝鼻子開始出血,身體搖搖晃晃。他連忙在窖口深吸一口新鮮空氣,使出最后的力氣,緊咬著牙,托住尹春芝的身體,雙手高舉過頭。當(dāng)張新等村民將尹春芝拉上去,張元剛又因缺氧斜倚著地窖坐了下去。
一個接一個的救援者在地窖里無力地歪倒,黑漆的地窖像一個無情吞噬生命能量的魔鬼漠視著一切。但這并沒有嚇倒有著一腔熱血的村民,前仆后繼,緊張的救援仍在繼續(xù),救援者的腳步仍未停下……
最后的壯舉
今年47歲的張新是這場救援行動第四位跳下地窖的村民,也就是在這里,他完成了短暫人生的最后壯舉。
憑著曾經(jīng)在當(dāng)兵時鍛煉出來的健壯體格,張新跳下地窖后一把將張元剛舉起來,托出窖口。在眾位村民的幫助下,張元剛被成功救出地窖,但一出地窖就兩眼發(fā)黑,倒了下去。
張新從地窖艱難地爬出來后,看到前三位跳下地窖的張路、尹春芝和張元剛都已經(jīng)在地上昏迷,而張銀仍然躺在離窖口不遠(yuǎn)的地方不省人事。“時間就是生命”,沒有絲毫猶豫,張新連濕毛巾都沒拿,一下子又跳了下去。
一步,兩步,三步,張新拉著張銀沉重的身體一點一點地向窖口艱難地挪動。
此時,已有近30位村民到達(dá)張銀家,不足20平方米的小院子擠滿了人。窖口較小,里面情況不明,他們只能焦急地等待。
“快點上來”“還有誰在里面”“拿手電筒來”……盡管不能下到地窖里,但村民們卻一直神經(jīng)緊繃,不停地向下面大聲呼喊。
一分鐘、兩分鐘過去,村民的大聲呼喊再也沒有得到張新任何回應(yīng)。黑漆漆的地窖只冒出一絲絲鋸末燃燒不充分產(chǎn)生的黑煙,在冰冷的空氣中飄散。
張啟強,又一位村民跳下了地窖。在嗆鼻的煙霧中,張啟強發(fā)現(xiàn)了張新和張銀。他看到,張新的手緊緊抓著張銀的上衣,雙眼緊閉,已經(jīng)失去意識。他試圖將張新拽出地窖,卻力氣不夠。情急之下,他大喊一聲:“快拿繩子來”。卻沒想到因為張嘴吸入大口毒氣,頭發(fā)暈的張啟強只能踉蹌著爬出地窖。
一場救援的接力仍在緊張繼續(xù)。聞訊趕來的張大鵬和王強成為第六位和第七位跳下去的村民。在村民的幫助下,他們倆先后將張新和張銀救出地窖。
呼嘯的救護(hù)車將先后暈倒的五位村民送到當(dāng)?shù)蒯t(yī)院救治,可惜張新和最早被困在地窖里的張銀再也沒有醒來。
愛心仍在傳遞
“英雄事跡震撼人心 舍己救人驚天動地”--這是寫在6日為張新舉行追悼會挽聯(lián)上的兩行字。在這場無人號召的追悼會上,柳泉村和附近村莊的近兩千名村民自發(fā)地來了,張新遠(yuǎn)在濟南、濱州等地的38名戰(zhàn)友趕來了,張新69歲的小學(xué)老師來了,曾接受過張新幫助的人來了……
柳泉村一位熱心的村民用手中的相機拍下了追悼會上的情景,這為張新留下了在人間最后的影像。
張新用生命和行動證明了自己是一名優(yōu)秀的老共產(chǎn)黨員和合格退伍軍人。在張新家的客廳里,他的遺像被擺放在正中央。遺像里,張新嘴角微微上揚,仍然面帶笑容。遺像旁邊是一張退伍證明,一枚三等功獎?wù)潞鸵环莴@獎證書。
張新的戰(zhàn)友張軍等人回憶:張新1985年入伍,在部隊時因為軍事技術(shù)過硬榮獲三等功,第二年就成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曾擔(dān)任班長和代理排長的張新在生活中就非常照顧戰(zhàn)友們,為了讓一位家境貧寒的戰(zhàn)友留在部隊,同樣家庭困難的他還主動將提干的機會讓給這位戰(zhàn)友,自己選擇了復(fù)員回家,通過種地和在工地上打零工養(yǎng)活家人……
“在很多人眼里,他一直就是一個熱心的大哥。遇到誰家有事,他總是第一個沖上前去。哪怕有時他正要出門干活去,別人找他幫忙,他寧愿錢不掙,也要先給人幫忙。”柳泉村村民張成勇說。
因為張新是家里的頂梁柱,他的離去讓身體不好的妻子和18歲正在上高中的兒子一下子失去了依靠。這幾天,村民們自發(fā)地到張新家?guī)兔,張新的?zhàn)友們在商量捐款供他的兒子讀書,黃山街道辦事處也送來了1萬元慰問金,并準(zhǔn)備為其申報見義勇為獎。
“張新不在了,但他留給我們的愛心還在,他的精神我們要傳承下去,我們不會讓張新家里揭不開鍋。我們還要和他一樣,幫助更多的人。”柳泉村一位村民流著淚拍著胸脯說。
冬天已經(jīng)過去,天氣依然寒冷,但張新和近30位村民救人的英勇事跡卻讓這里變得更加溫暖,也讓愛心傳遞得更遠(yuǎn)。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