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艄公生前在為村民擺渡
撐著竹篙,劃著木板船,阜南縣趙集鎮(zhèn)和王店孜鄉(xiāng)交界處的運河上,老艄公劉振邦已經(jīng)擺渡了49年。這49年來,他從未向過河者要過一分錢,并且多次救起落水者。今年正月十二,已經(jīng)70高齡的劉振邦感覺身體不適,就到當?shù)匦l(wèi)生院去了一趟,結果這一去就再沒回來,老人悄然離世。離世前,老人還一直忙著為村民搭橋,供人過河。
49年來以船為伴成義務艄公
老人擺渡的這條河,被當?shù)厝朔Q作運河,曾是淮河的主要支流之一,還連接著沙潁河等河流。這里曾有一座五孔大橋。上世紀60年代發(fā)了一次大水后,橋就坍塌了。
“沒有橋了,可人還得過河呀。 ”當?shù)厝私榻B,當時生產(chǎn)隊找來一條小船,讓大家輪流劃,但最后就剩下劉振邦一個人了。當時生產(chǎn)隊承諾,誰劃船給誰工分,不向過河人收費。雖時光變遷,但劉振邦的習慣還是延續(xù)下來,跟以前一樣免費擺渡。從1963年起,他就成了一個艄公,并且終身未娶,一條渡船就成了他的伴,而這一過就是一輩子。
上世紀70年代末,原來的那條船已經(jīng)腐朽了,劉振邦找來幾棵大樹,請來木匠,花了一個星期造出一條船。船下水的那天,他就睡在船上,從此,他把家搬到了河邊。劉振邦養(yǎng)著五只雞,母雞下的雞蛋,他不舍得吃,都拿去換錢,這也是他平時的主要收入。還有一畝多地,都種上了麥子,他說地里的麥子換成面,足夠自己吃了。
自覺身體不行一個人建簡易橋
劉振邦生前常擔心,他去世之后,這十里八鄉(xiāng)的人要過河咋辦呢?他生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筑橋。
這是一座非常簡陋的橋,泥巴、玉米稈和水泥板。泥巴、玉米稈屬于就地取材,水泥板來之不易,是劉振邦向周圍窯場討要的,然后請村里人幫忙運回來。花了一個冬天,劉振邦筑成了一座泥巴橋。運河里還有淺淺的水,村民們可從橋上通行。 “劉振邦走了,再也沒有人擺渡了。 ”村里人說,春夏之際,運河水漲起來后,泥巴橋就會被沖毀,那時候,再想過河,就得繞五六公里了。
“十里八村的,遠到河南,哪個沒坐過劉振邦的船”。他的死,周圍村民們都覺得十分惋惜,以前,誰家辦紅白喜事,總要喊上老邦。 “沒有人讓他出錢,就是讓他坐席。 ”這次,輪到大家為老人操辦后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