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小時頂升兩厘米,頂升過程非常緩慢,不過兩天后;鄱U林大殿就能增高60厘米
日期:2011-11-02 來源: 生活日報









11月1日上午7點,位于濟南縣西巷武岳廟地塊建設工地的;鄱U林大殿正式開始整體頂升。在24個千斤頂共同發(fā)力下,;鄱U林大殿以肉眼難以察覺的2厘米/小時的速度緩慢升高。大殿之所以原地頂升60厘米,是為了和周邊的武岳廟等歷史建筑保持協(xié)調。據了解,這是濟南市乃至全省范圍內第一次對古代建筑進行整體頂升。
□本報記者 郭學軍
一小時只能升高兩厘米,靠肉眼很難看出來
1日上午,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面闊3間、進深3間的;鄱U林大殿四周挖了一圈壕溝,它的房基已經完全暴露出來,在房基下面是用混凝土做成的整體托架,在托架下面分布著一圈千斤頂,工人正在操作千斤頂進行頂升。
“頂升過程很慢,用肉眼很難看出來!痹诂F(xiàn)場查看情況的濟南市建設監(jiān)理有限公司的黃阿芳工程師介紹說,他們是在10月31日上午10點57分開始試頂?shù)摹.敃r,在房基周圍設了20個千斤頂,在屋內底部托架下設了2個,結果試頂很成功。
“于是,今天上午7點,我們便開始正式頂升!秉S阿芳工程師告訴記者,這次頂升施工,他們還是在房基周圍設了20個千斤頂。其中,頂升力60噸的有17個,頂升力100噸的有3個。又在屋內底部設了4個頂升力60噸的千斤頂。
“另外,為了保證頂升施工準確到位,我們還在四個墻角設了4個控制點,對角設了兩個經緯儀,以便隨時掌握頂升過程中的水平度和垂直度!秉S阿芳工程師說,按照施工計劃,;鄱U林大殿要抬升60厘米,估計要施工兩天才能頂升到位。
“從上午7點到現(xiàn)在差不多已經過了3個小時,房屋已經頂升了6厘米,平均每小時頂升2厘米。”黃阿芳工程師說,加上房屋和混凝土托架,整體頂升重量大約400噸。他們共安排了15名工人輪換著操作千斤頂。需要頂升時,工人喊號子同時開始頂升,干累了就歇一會兒,測量人員則趁機測量和觀察頂升的效果。據黃阿芳工程師介紹,不包括古建筑物的維修,光是福慧禪林大殿加固頂升工程就要花費200多萬元。
房基下面發(fā)現(xiàn)明清時期木樁,就像新的一樣
在;鄱U林大殿房基下面,由于頂升了一些高度,露出了原來支撐在房基下面的木樁。這些木樁表面齊平,仍顯得像新木材一樣。
“這些木樁應該是在現(xiàn)存;鄱U林大殿建設時打進地下的,它們對房屋起到支撐作用,應該是明清時期的木樁!必撠燀斏O計施工的山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的孫春達經理介紹說,福慧禪林相傳始建于唐代,為佛教寺院,在明清兩代多次重修。這說明,在當時沒有鋼筋混凝土的年代,古人是用木樁夯入地下支撐房基。另一方面也說明,那時這里的地勢就低洼積水,地基不太牢。
“這次頂升施工,我們是嚴格按照濟南市文物部門的指導方案進行的,對大殿內部及上部結構都提前進行了加固保護,盡可能使整個古建筑保持原樣!睂O春達經理告訴記者,現(xiàn)在這里的水位仍很淺,1.5米深的地下就有積水。為了便于施工和防止頂升過程中出現(xiàn)坍塌,他們在房屋四周打了一周的圍墻,先抽干積水再施工,并且對大殿的立柱、腐朽的梁架和墻壁都進行了加固。
“;鄱U林大殿為明清時期古建筑。此次施工是濟南市也是我省第一次對古代建筑進行整體頂升,可以說開創(chuàng)了一個先例。”到場查看情況的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賓說,之前,進行過建筑平移和頂升,但要么是現(xiàn)代建筑,要么是近代建筑,古建筑還沒有過。他說,和近現(xiàn)代建筑不同,古建筑一般都是木架構,由木架構支撐起整個建筑,墻壁只起圍擋作用,故有“墻倒屋不塌”的說法。他說,這次,福慧禪林大殿成功頂升后,將為濟南下一步的古建筑保護提供了一個范例和途徑。
■相關鏈接
近年來濟南部分歷史建筑“動”態(tài)表
●經一路老電報局大樓北移13米
2004年7月1日,位于經一路緯三路西北角的老電報局大樓開始編號拆除。2005年10月28日起實施復建。復建時,該建筑通過壓縮南北長度進行“瘦身”,然后北移13米,再將東西走向的樓體補建上,時稱“瘦身復建”。
●緯六路老洋樓平移15.4米
2005年9月28日-29日,位于緯六路27號的近代歐式老洋樓以1米/小時的速度向西平移15.4米,成為濟南市第一座通過平移進行保存的歷史建筑。
●經二路宏濟堂西號抬升0.4米
2008年5月6日,位于濟南經二路375號的宏濟堂西號主、附樓平移工程正式啟動。這座建筑先向北平移11.6米、旋轉3.8度后,北樓再向東平移15.4米,南樓向東平移16.25米,平移到新位置后,將樓體整體抬升0.4米。2009年10月中旬,平移后的宏濟堂西號重新恢復營業(yè)。
●經八緯一片區(qū)民國老別墅平移30公里
2009年3月1日晚,原緯一路357號民國老別墅被裝上巨型平板大拖車,緩緩地向30公里外的山東建筑大學新校區(qū)駛去,13個小時后抵達目的地。2009年9月,落戶山建大的民國老別墅被辟建為平移技術展覽館。
●鳳凰公館異地重建
2010年1月22日,位于普利街片區(qū)的鳳凰公館正式開始編號拆除,其建筑構件被運至山東建筑大學校內實施異地重建。同年5月,復建工程封頂。
(雍堅 郭學軍 整理)
■延伸閱讀
據《濟南市志》記載,20世紀50年代,濟南市區(qū)內有凈居寺、正覺寺、華林寺、準提庵、白衣庵、;鄱U林等佛教建筑20余座。1958年,將千佛山興國禪寺作為佛事活動的重點場所,其他寺廟交房管局管理。市區(qū)20多處寺廟的僧人合并,和尚集中于千佛山興國禪寺,尼姑集中于白衣庵。此后,市區(qū)內諸佛教建筑逐漸被改造、拆除。至今,濟南老城區(qū)完整的佛教大殿僅剩;鄱U林大殿。
除了老城區(qū)之外,濟南市到底還有多少座佛教古建筑?據介紹,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統(tǒng)計數(shù)字,粗略統(tǒng)計,現(xiàn)存佛教古建筑有三四十座,加上歷史遺存,共有七八十座。本報擷取幾座以饗讀者。
1500年前,古印度和尚在濟建了座銜草寺
銜草寺地處濟南長清區(qū)崮山辦事處關王莊村南。該寺不僅是濟南地區(qū)較早開創(chuàng)的佛教寺院道場之一,也是濟南地區(qū)唯一一處由古印度僧人創(chuàng)立的佛教道場。
據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王晶考證,該寺是由一個名叫“求那跋摩”的古印度和尚在公元433年前后建造的,距今已經有1500多年。
據文獻記載,元嘉十年(433年)前后,求那跋摩來到泰山山脈的“人頭山”,建造了銜草寺。元嘉十四年(437年),求那跋摩圓寂,終年六十五歲。
據考證,銜草寺現(xiàn)存的一座平面方形石塔是具有隋唐風格的元代建筑。石塔上沿轉角處有龍首,造型粗糙且蒼勁。西面有石拱門,門楣上雕有一游龍戲珠浮雕,很是古樸。與正式將佛教傳入山東地區(qū)的佛教領袖朗公法師創(chuàng)建朗公寺相比,銜草寺只晚了80年左右。銜草寺所在的山叫做“人頭山”,是泰山山脈向西北延伸的余脈。這里群山環(huán)抱,蒼松翠柏,山勢奇異,頗有佛教深藏大山叢林的神秘感。
(記者 郭學軍)
興福寺,罕見的高規(guī)格小型廟宇
興福寺,位于濟南槐蔭區(qū)段店鎮(zhèn)小飲馬村西首濟南市衛(wèi)生學校西校區(qū)內,1979年就被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王晶介紹,該寺院整體布局坐北朝南,由東、西配房及前、后兩殿組成。前殿建在高約0.95米的臺基之上,前面有月臺并有七級臺階,拾級而上是該寺院的主體建筑。后殿建在高約0.8米的臺基之上,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廡殿頂。
王晶介紹說,在大殿檐下還建有斗栱,表明該大殿的規(guī)格非同一般。因為,在古代廟宇中,斗栱的使用本身就是一個檔次,再加上斗栱的用材較大,這種結構規(guī)制,這在濟南地區(qū)小型廟宇中十分罕見。而位于前殿兩側的東西配房,規(guī)模和結構相同,在室內有“大清乾隆十九年歲次甲戌仲春重修”的題記,表明現(xiàn)存實物為清代建筑。另外,興福寺大殿的彩繪,不論色彩搭配還是畫技水平,在濟南市明清古建筑彩繪中也算得上一流。
(記者 郭學軍)
興國寺,供有濟南最大的室內石佛像
興國寺,位于經十東路南側濟南章丘市曹范鎮(zhèn)葉亭山村,是章丘現(xiàn)存寺院中年代最久、規(guī)模最大、文物級別最高的古寺院,也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殿內正堂有一尊高約5米的石佛像,神態(tài)端莊慈祥。四周有四根高約7米的大石柱,直徑約有60厘米,氣勢宏大。據了解,在規(guī)模上,這座鮮為人知的石佛像是濟南范圍內最大的室內石佛像。
在大殿的周圍,現(xiàn)在還有東西旁門、天王殿、影壁、關王殿、灶王殿等建筑。另外,在關王殿前墻上鑲嵌的清順治六年石碑記載:“此寺建于元……”字樣。正門天王殿南券門上有石匾額一塊,上書“興國寺”三字。左側刻有“天啟七年(1627年)重修天王殿”字樣。
據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王晶介紹,在隋唐時,章丘境內曾置亭山縣,縣城就在現(xiàn)在的葉亭山村。根據他的考察,興國寺大殿內的石佛為唐代風格,很可能是唐代晚期作品,柱礎也是唐代晚期的。
(記者 郭學軍)
云臺寺,山坳古寺內藏明代佛像
蘆芽嶺位于濟南市歷城區(qū)港溝鎮(zhèn)東南。在蘆芽嶺南云臺山的山坳中,有一座鮮為人知的古寺——云臺寺。云臺寺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院中最重要的古跡是一組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摩崖造像。因偏居一隅,關于云臺寺的來歷、摩崖造像的建造者以及寺內其他古跡的淵源,世人眾說不一。
云臺寺內,明崇禎年間修建的石砌寶殿尚且存在。寶殿高約七米,為穹頂結構的無梁殿,殿內有三尊石窟造像,在最下層的三尊佛像兩側,后人又補刻兩尊比丘,共計17尊,皆栩栩如生。在濟南各縣市區(qū)范圍內,這是現(xiàn)存最為完整的一組明代摩崖造像。 (記者 雍堅)
(A12-A13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記者 郭學軍 攝)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