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藝術源于西方,是西方社會的一個奇特現(xiàn)象,在本質(zhì)上可以定義為一種自由的生命活動,是一種藝術家用思維和行為過程來進行創(chuàng)作的藝術形式。某些行為藝術的確啟迪了人的心智,豐富了人們的想象世界和認識領域,并得以經(jīng)久流傳。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行為藝術在中國日漸風行,部分創(chuàng)作者屢屢以裸露、自虐、傷害、鮮血等極端行為作為表達的主要方式,這種消化不良的舶來品,常與國人的審美觀、道德觀以及社會傳統(tǒng)習俗相撞擊,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
在西安,也有部分人士打著行為藝術的旗號進行著各種創(chuàng)作,日前,記者走進這個圈子,試圖向讀者展示他們的內(nèi)心秘密。
9月中旬,一張標題為“90后為何大玩血腥人體懸掛”的照片赫然出現(xiàn)在微博上,一經(jīng)發(fā)布迅速得到大量網(wǎng)友的轉(zhuǎn)載和熱議。有網(wǎng)友猜測這場血腥表演的主人公90后女孩到底是為了博出位而自殘還是純粹的行為藝術呢?記者本想聯(lián)系下照片中的90后女孩,可是由于此帖為轉(zhuǎn)發(fā)帖,很難追根溯源。
隨即記者在百度輸入“90后女孩人體懸掛”幾個字樣后,在眾鏈接中終于找到微博上引網(wǎng)友熱議的原帖,原來這張照片拍攝于4月底,照片中的懸掛者兩個90后女孩均為重慶人,她們和幾個朋友約定的這場人體懸掛的確為行為藝術而非博眼球的自殘。
根據(jù)原帖描述,這場人體懸掛藝術表演的主題是靈魂存在的意義。當天除了兩個參與懸掛的女孩外,只有少數(shù)愛好行為藝術的圈內(nèi)人參加。表演之前,懸掛者都經(jīng)過了嚴格的皮膚消炎處理和注射破傷風針,整個懸掛過程持續(xù)近一個小時就結束了,從懸掛者的表情來看,既輕松又自然,毫無痛苦之狀。
記者通過網(wǎng)絡搜索發(fā)現(xiàn),關于人體懸掛主場秀從2008年開始就銷聲匿跡了,這樣一場場在普通大眾眼里血腥、殘忍的表演,人體懸掛的參與者卻說這是一種行為藝術,而學者指出:如果這也是藝術,那吞玻璃也是藝術了,它充其量是挑戰(zhàn)人的生理極限。姑且不論其是不是藝術,就本身參與者的真實意圖和心理活動就值得探究。
耍狠比拼的懸掛使藝術失真
訪藝術創(chuàng)作者王水異
2007年10月,幾位年輕人曾在西安寒窯附近進行了西北最后一次人體懸掛。其中這次懸掛最博人眼球的就是號稱中國第一個膝蓋懸掛的噱頭。今年10月2日記者聯(lián)系到了那次膝蓋懸掛表演中的主創(chuàng)者王水異并對其進行了采訪。
80后的咸陽人王水異留著中長發(fā),下巴的些許長胡須和脖頸上的圖騰刺青令人印象深刻,在右耳朵上,他甚至還擴了孔。“我覺得人人都是行為藝術,單談這個概念太大了。”對于行為藝術,他是這么解釋。
人人都可以行為藝術
三秦都市報:你認為什么是行為藝術?你在什么情況下開始接觸此類藝術?
王水異:這個問題太大了!行為藝術就是通過肢體語言表達創(chuàng)作者的自我情緒。行為藝術是一種抽象表現(xiàn)主義,它是“行為繪畫”和“無形式藝術”的變異和延伸。從這個層面來說,人人都可以行為藝術,比如一個人在喝茶,只要他喝茶的背景進行簡單的藝術處理,那么這也算一次行為藝術。
其實我們?nèi)粘?吹降娜梭w懸掛、刺青、穿孔、穿帶、埋釘?shù)榷紝儆?ldquo;BME” (Body Ezine 人體改造),個人認為 BME 是帶有強烈個 Mods 人色彩的藝術創(chuàng)作而非行為藝術。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由于父親比較喜歡畫畫,所以從小我就耳濡目染喜歡上了。對于 BME 我最早接觸是2002年,當時是在國外的一個網(wǎng)站看到關于刺青、穿孔等各種 BME 的介紹,從此就開始迷戀。
行為藝術本身是一種觀念藝術
三秦都市報:人體懸掛的由來和 BME 現(xiàn)在的發(fā)展如何?在大眾眼里行為藝術大多數(shù)都比較血腥、自虐,目前很難讓人接受,你是怎么看的?
王水異:人類最早的人體懸掛,應該出現(xiàn)在奴隸社會。當時的奴隸主為了懲罰逃跑的奴隸,用鉤子鉤住他們的鎖骨或者琵琶骨吊掛起來,也稱之為吊刑。此后的幾千年,懸掛一直是作為一種酷刑存在于人類社會的,清末民國初期,海南福建一帶,人體懸掛變成了一種民間奇人異術的表演,類似于舊北京的天橋把式。
懸掛在中國正式風靡是2005年,當時,北京、貴州、云南、東北四地的人體懸掛最為出彩,每場懸掛一般都是懸掛者確定主題,主要意圖還是宣泄自我的情緒。一直到2007年,人體懸掛才漸漸淡出人們視線。因為到后來人體懸掛的發(fā)展?jié)u漸變味,主創(chuàng)者像競賽般一味地比拼誰掛的狠、誰掛的部位奇,從而致使人體懸掛藝術表演失去了本真,大環(huán)境遭到大破壞。 BME 的分支很多,目前“圈內(nèi)”最流行的是埋釘和皮下安針,擴孔和刺青比較普遍。國內(nèi)現(xiàn)在具備擴孔和刺青的技師不少于200萬,技術良莠不齊,真正具備專業(yè)水準和正規(guī)操作的大師不足200人,善于埋釘和皮下安針的更是鳳毛麟角。
任何事物的出現(xiàn)被大眾所接受都需要經(jīng)過一個漫長的過程,行為藝術本身就是一種觀念藝術,有人喜歡有人排斥,就像畫畫每個人都能隨意畫兩筆,但是能真正看懂大師作品的少之又少。當然有些圈內(nèi)人出于某種情緒的宣泄從而選擇過激的表現(xiàn)形式,我不贊同,但是不能片面地就此論斷行為藝術就是血腥就是自虐。
行為藝術多數(shù)市民反感 行為藝術遭到傳統(tǒng)藝術的排斥
西安行為藝術調(diào)查
在當下這個多元文化的時代,行為藝術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進入了我們的生活無可非議,關鍵是不能違背藝術原則、不能超越道德底線,不能歪曲對常態(tài)生活的理解,不能讓行為藝術離文明越來越遠,導致我們感官和精神都難以承受。
顯然,目前某些所謂的行為藝術,實際上是行為藝術者的一種炒作。為了證明自己的行為是一種藝術,行為藝術者們往往用高深的理論來偽裝自己,聲稱自己的行為是藝術,別人看不懂,那是因為他們不懂藝術。
提起2007年11月西安市書院門那場特殊的藝術展覽——第三屆中日行為藝術交流計劃西安展,相信不少人還記憶猶新。那次來自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尼等國的13名外國行為藝術家和12位西安本地的行為藝術家,聚集在書院門讓觀眾觀賞到了一件件精美的行為藝術作品。
當時一印尼小伙裸游書院門,這一舉動惹怒了在書院門街道旁邊擺攤寫字的“老夫子”,一位老先生揮毫在他背上大大的寫下了“精神病”三個字。
旁邊的另外一位老先生看了露出一臉的不屑。這名印尼小伙則躺在了這位老先生的文案上,老先生在他身上寫下了“游西安、游古城”六個字,然后把手中的毛筆扔了。書院門這個地方藏龍臥虎,哪個不會舞文弄墨。“這也叫藝術,簡直是糟蹋藝術。”行為藝術在這里遭到了傳統(tǒng)藝術的排斥。
對于行為藝術普通大眾到底持什么態(tài)度呢?10月9日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市民。
王曉琳27歲,舞蹈老師。她說,對于行為藝術我不太懂,但是我很喜歡蘇紫紫的作品。那是一種現(xiàn)在少女倔強有點偏激的意識形態(tài),但她是一只“潛力股”,她已經(jīng)敢于用這種讓人大跌眼鏡的方式去表現(xiàn)她的思想和藝術,并且她敢于直視鏡頭,自在又坦然。等到她的想法達到一種更高的境界,學習了更多的東西,能夠更好地表達她的思想,她自己本身也會成為一種藝術傳播的美好媒介。
張琪49歲,公務員。對于如今龐雜的行為藝術表演,他認為:“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知道怎么了,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那么多,為何非要選擇那么血腥的穿針、懸掛呢?看著太恐怖了,俗話說的好‘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這種借藝術的名義搞極端的表演,我是不贊成的!”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百分之八十的市民對人體懸掛、裸游等行為藝術表演表示排斥和反對。也有市民表示普通大眾對行為藝術還是存在誤解的,應該持寬容的態(tài)度。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