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耶魯全球化》雜志9月17日文章,原題:破解中國的“珍珠鏈”戰(zhàn)略
西方世界陷入債務危機之際,中國軍力上升的威脅似乎與日俱增。但種種說法中至少有一種——所謂的“珍珠鏈”戰(zhàn)略,是昏了頭的想象。
許多人擔心,中國在南亞沿海國家修建的港口名義上用于貿(mào)易,將來會被升級為永久性海軍基地,從而令北京能威脅印度的安全,危及全球航道并動搖美國的地區(qū)霸主地位。這種評估純屬嚴重夸大。關鍵是,目前并沒證據(jù)顯示中國海軍參與此類港口及中國秘密建造“監(jiān)聽站”等。相反,“珍珠鏈”更像北京所稱的:是常規(guī)貨運碼頭,目的是連接中國西部內(nèi)陸與印度洋的海上貿(mào)易航線。
這并不等于說這些港口不具戰(zhàn)略價值。中國可將波斯灣的石油通過南亞港口及陸上管道輸入國內(nèi),從而減少對馬六甲海峽航道的依賴。但即便中國領導人有意將這些“珍珠”軍事化,其可行性也有問題。
從外交上講,北京難以說服南亞國家接納解放軍海軍,讓他們相信這符合其最佳利益。印度洋沿岸國家是印度-太平洋“大博弈”中的“搖擺玩家”。對他們來說,得益最多的是回旋于北京、新德里和華盛頓之間,而非跟三方中的某一方結盟。不論中國給什么甜頭,都很難想象任何南亞國家會為了解放軍基地和北京的政治支持而犧牲這種地緣政治彈性。
此外,打造“珍珠鏈”將面臨實際障礙。將商用碼頭改造為駐防基地,需要高水平的技術、后勤和戰(zhàn)略專業(yè)技能。解放軍在兵力投送、聯(lián)合作戰(zhàn)或先進情報偵察等領域毫無經(jīng)驗。因此,即便中國在這些國家建立海軍基地,由于這些基地孤立無援,中國海軍幾乎不可能抵御來自美國或印度對手的巡航導彈攻擊或空襲。既然這樣,中國為何會向戰(zhàn)時毫無用處的南亞港口投入數(shù)以億計資金?
許多人認為,答案在于北京建基地的野心主要是防御性的———目標是部署可挑戰(zhàn)對手的海軍資產(chǎn),彌補海上航道的脆弱性。可就連這個有限的目標中國都不太可能實現(xiàn)。印度洋的力量對比顯然有利于華盛頓和新德里,北京左右國際海道的能力遠遠不及。中國今后的能源需求肯定有增無減。不管今后北京可能開發(fā)什么海軍設施,很難想象有朝一日會愿意削弱印度洋的海上安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