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4月14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13日刊出評論說,日本首相菅直人在中國《人民日報》上刊登的廣告名字叫《紐帶》,菅直人對于“全世界人民給予的情誼紐帶”表示感謝。中日兩國身處東亞,有著兩千多年的交流史,互幫互助是兩國發(fā)展的重要動力,表示感謝理所應當。盡管這份感謝信翻譯水平尚顯不足,但是也被認為“言辭質樸,真誠感人,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
文章摘編如下:
4月11日是日本“311大地震”發(fā)生1個月的日子,日本首相菅直人在世界各主要紙媒刊登了感謝各方援助的廣告。在中國《人民日報》上刊登的廣告名字叫《紐帶》,菅直人對于“全世界人民給予的情誼紐帶”表示感謝。盡管這份感謝信翻譯水平尚顯不足,但是也被認為“言辭質樸,真誠感人,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不過,中日關系要想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僅靠這次單純感謝遠遠不夠。
日本東北部地區(qū)11日下午發(fā)生里氏9級特大地震和海嘯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強震發(fā)生后,為支持日本抗震救災,按照緊急人道主義物資援助應急機制和有關部門要求,中國各方力量緊急集結,傾力支援日本抗震救災。中國軍隊承擔了向日本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救災物資的籌措任務。中國政府提供的首批援助物資14日晚抵達日本東京,并連夜被運送至日本東北部地震海嘯重災區(qū)宮城縣。此后,多批捐款和物資源源不斷送往日本,為日本擺脫震災困境起了巨大作用,日本政府和受災群眾感動在心。
其實這不是日本第一次得到中國的賑災援助,也不是日本第一次對中國表示感謝。早在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期,中國就“廣募捐款,盡數(shù)撥匯,藉資拯濟,以申救災恤鄰之至意”。為答謝中國人民給予日本震災的援助,日本派出“國民表謝團”,于當年10月20日起程來華答謝:“此次貴國人民,對于敝國震災所給予偉大之同情,與貴會派遣醫(yī)隊之協(xié)助,殊足使敝國上下一致感動。此次來滬,敬表謝意,極希望此后中日兩國國民益臻親善。”而1930 年3 月, 日本首都東京重建工作歷經6年半初步完成, 日本政府通過該國代理公使重光葵照會國民政府, 對中方當年援日之舉表示感謝。 此后的日本侵華無疑是農夫和蛇的故事再現(xiàn),使對日本無私援助的中國民眾倍感凄涼和不解。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為日本捐助的許多中國慈善家在日本侵華時再次率先垂范,奮起抗擊外侮。由此可見,在他們心中,愛恨分明,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和救助日本災民并不矛盾。
受人之恩,必當涌泉相報。這是傳統(tǒng)的東方禮節(jié),也是國際關系必然的準則。中日兩國身處東亞,有著兩千多年的交流史,互幫互助是兩國發(fā)展的重要動力,表示感謝理所應當。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資金、技術緊缺,能源供應緊張,基礎產業(yè)落后。一貫爭強好勝、奉行自力更生的中國也改變“國不欠債”的觀念,積極尋求外部力量支援。1979年,大平正芳首相的中國之行,正式提出向中國提供ODA,即日本政府開發(fā)援助,包括對華日元貸款、無償援助和技術合作。當時中國外匯儲備僅為1.67億美元,而日本第一份貸款就達500億日元 (約合2.2億美元)?偣蔡峁┲辽1700億元,約占中國接受外國官方援助總額的60%。中國政府領導人表示感謝,一些受益者也高度評價。
而這次日本地震,日本得到包括中國在內的 1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近40個國際機構、眾多非政府組織及世界各國人民對日本的慰問,并得到捐贈賑災款等方式的支援。據(jù)悉,菅直人考慮向各國報紙投稿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4月9日他已向媒體透露,希望鳴謝信能在大地震發(fā)生滿一個月的4月11日刊登,代表日本向國際社會直接表達感謝之意。他在鳴謝信中強調“日本不會屈服于震災”。此外,日本政府也在一些報紙的廣告欄中刊登鳴謝。由于預算有限,政府的鳴謝廣告只在數(shù)家報紙上刊登。
日本首相菅直人的道謝對于加強和改進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特別是對由于日本核污染處置不當而引發(fā)的周邊國家的核擔憂事件,應當說從心理上進行了初步安撫,對日本政府的國際形象起到了一定作用。當然中日關系要進一步改善,不會因為這次中國援助和日本感謝有效改變。真正的改善也要看日本方面對于中國的各種實質行動,不要再做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情,這才是中日關系穩(wěn)定友好向前的必要基礎。(王錦思)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