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德國對外廣播電臺“德國之聲”以經費原因開除其中文部4名華人記者,引起華人記者的強烈抗議。這些記者認為,經費原因只是借口,根本原因是中文部被意識形態(tài)化,而他們只是表示了不同意見而已。
據(jù)報道,2008年“張丹紅事件”后,“德國之聲”為了安撫在海外的中國異議人士,實際上全盤接受了其“怪異”要求。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即是,有償雇用了一名在德國頗受爭議的漢學家。據(jù)稱,這位漢學家的工作“實際上是保證中文部不出現(xiàn)在異議人士看來哪怕只有‘對中國友好’嫌疑的文章”。他的基本方法是,每天對報道進行評估,把他看來對中國友好的報道貼上帶五角星的紅心標記,或打上大拇指朝下的否定標志。他為“德國之聲”“把關”已有近兩年半之久。他的評語和他對中文部編輯個人讓人瞠目的惡意評語一直存放在亞洲部主任的辦公室里。他甚至聲稱,“德國之聲”就應該把中國臺灣當作一個“獨立”國家看待。這理所當然地引發(fā)抗議,因為這已經不僅僅是對中國友好與否的問題,而是背離了德國堅持的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
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德國之聲”的對華報道幾乎是“逢中必反”、“逢共必反”。而反華、反共的理由之一,是中國實行了所謂“新聞檢查”。現(xiàn)在,“德國之聲”為世人提供了實行新聞檢查的活樣板。被開除的記者說,除了用“新聞檢查”,實在找不出更恰當?shù)脑~來描述“德國之聲”的所作所為。一名普通德國人了解了“德國之聲”檢查對華報道的內情后,都表示難以置信。
德國是二戰(zhàn)期間深受納粹“因言治罪”的國家,同時也是二戰(zhàn)后深受冷戰(zhàn)之苦的國家。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在這樣一個最應該放棄冷戰(zhàn)思維的國家,現(xiàn)在的一部分德國媒體卻固守冷戰(zhàn)思維,荒唐地將共產黨國家一概與納粹德國相比,這不是對國際共運的歷史無知,就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鴕鳥”式認知。
在一個宣稱崇尚“言論和新聞自由”與“民主”的國家,“德國之聲”中文部前副主任張丹紅僅僅因客觀提及中國進步就遭打壓,而數(shù)個權威調查結果證明張丹紅言論并無不妥,“德國之聲”早已自己打了自己嘴巴,F(xiàn)在,4名華人記者因反抗新聞檢查又被開除。人們倒要看一看,作為德國“名片”的“德國之聲”到底要走多遠?幾乎以“反華”、“反共”為己任的“德國之聲”要走多遠?“德國之聲”開除4名華人記者 被指有意排除異己
據(jù)4月2日出版的《環(huán)球時報》報道 據(jù)德國華人網站“德國中文網”3月30日報道,德國對外廣播電臺“德國之聲”最近因“政治不及格”開除4名華人記者。
“德國之聲在2010年末到2011年初這一段時間里,以經費削減為借口將4名資深編輯趕出大門,將一名播音員的工作時間從原來的每周4天減少到每周一天。與此同時,中文部卻將沒有經驗的新人招進來。”被開除者之一、現(xiàn)年47歲的王鳳波先生說。此前,他已在德國之聲中文部工作9年。而另一位資深編輯祝紅雖然在此工作長達23年,也于去年底“合同不再延長”。兩人均已向當?shù)厮痉C構提起訴訟。
王鳳波懷疑德國之聲這一動作的動機。他認為,這是“張丹紅事件”之后德國之聲有意排除“異己”。他表示,原因應是自己對德國之聲在“張丹紅事件”后將中文部意識形態(tài)化的做法“進行了不屈的抵抗”。他說,德國之聲聘用一個水平不高的漢學家,對中文部的報道進行審查,實際上是派了一個“秘密監(jiān)督員”。而祝紅也表示,她的被開除起源于上司無理扣押她的采訪稿。
日前,4名華人記者已向德國之聲廣播委員會和德國議會發(fā)出公開信,認為德國之聲中文部已失去其標榜的“獨立性”和“可信性”,要求撤銷開除決定。
2008年,德國之聲中文部副主任張丹紅在德國電視與電臺的一系列訪談節(jié)目中,對德國的對華政策提出批評,呼吁德國媒體在報道中國時應該看到中國積極發(fā)展的一面。在中國海外“民運”與異議人士、“法輪功”分子的攻擊和個別德國自由記者的炒作下,討論很快演變成一場對張丹紅本人的人身攻擊和誣陷,德國之聲中文廣播部和在線部被說成是受到“紅色滲透”。張丹紅最終被免職,并調到經濟部做普通記者。
德國中文網報道說,2008年奧運后,德國之聲中文部成了異議人士和反華人士的宣傳工具,鋪天蓋地都是中國人權、民主、政體等報道。文章說,“張丹紅事件”本來已告一段落,幾個權威調查都表明張丹紅及其同事2008年的報道不存在偏頗,也無言論不妥。但之后德國之聲卻展開大清洗活動,堅持新聞原則、報道過中國正面新聞的記者逐步被清除出德國之聲,原因很簡單,“政治不及格”。中國沒有正面的!妖魔化中國才是現(xiàn)在的“正確”方向。有網民在德國中文網上留言表示:“悲哀!德國的新聞獨立性和言論自由看來也就是如此而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