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青島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后,青醫(yī)附院痛風病實驗室又在國內外招聘一名泰山學者以加強研究。那么痛風病研究現在到了啥程度?4月7日,記者來到這里進行了探訪。據介紹,如果進展順利,研究人員會在兩年內找出中國人痛風的所有易感基因,并在五年內投入臨床使用,開發(fā)出治療痛風的新藥和識別痛風易感基因的芯片,一個人是否會得痛風一測便知。
2萬標本裝滿14臺冰柜
走進實驗室,記者首先看到的就是走廊里的一排白色冰柜,十幾臺冰柜擺起來有近20米。
“其中6臺比較高的冰柜是-70℃的,其他8臺則是-20℃的,里面全是我們這些年來收集的標本,大約有2萬多個,14臺冰柜已經全部裝滿。”實驗室主任李長貴告訴記者,這2萬多個標本是實驗室的寶貝,因為這是從2003年開始,他們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才得來的,這里的標本在國際上也是最全的。
據介紹,這2萬多個標本是通過三次流行病學調查收集到的,這其中包括山東沿海城市。“通過這三次流行病學調查,我們得出了山東沿海痛風的發(fā)病率,2004年的時候是1.96%,2009年的時候基本接近2%,青島地區(qū)的發(fā)病率是山東沿海最高的,也是大陸發(fā)病率最高的城市。”
“現在我們還在不斷收集標本,對來就診的痛風患者,我們都留有他們的資料和聯(lián)系方式,主要是為了日后跟蹤調查和服務。”李長貴說。
在外地實驗發(fā)現“種子”
“從2006年到2008年近兩年的科研過程中,有一年多的時間在上海參與實驗。”痛風病實驗室的韓琳告訴記者,實驗室主任李長貴也就是她的導師于2005年申請的自然科學基金的課題,由于開始實驗時痛風實驗室還沒有建立起來,他們只好到上海去做實驗。
據韓琳介紹,在上海做實驗的時候實驗條件很好,但住的條件卻非常差。因為住不進學校宿舍,她就住了一年半的地下室。
韓琳說,2008年春節(jié)后,他們找到了中國人痛風的一個易感基因。調查發(fā)現,12%的痛風患者身上都有這個基因,可以說是一個比較有普遍性的“種子”,這個結果也獲得了青島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五年后能預測痛風
據介紹,有些人由于體內有某些痛風易感基因,后天可能會得痛風,一些人的體內沒有這些易感基因,即使吃再多海鮮,喝再多啤酒也不會得痛風。根據他們的研究,五年后就有望識別出一個人的體內是不是含有這些易感基因,也就是說會不會得痛風。
“要想做到預防和識別痛風,首先就是要找到引起痛風的所有易感基因,在進一步實驗后,才能應用于臨床。而我們現在發(fā)現的這個痛風‘種子’不過是其中的一個易感基因,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引起痛風的易感基因有很多。”李長貴告訴記者,實驗室將加大投入,預計兩年內將中國人得痛風的所有易感基因找出來。
李長貴表示,找出所有的易感基因后,會將這一成果應用于臨床,一是開發(fā)新藥,再就是制成能識別這些易感基因的芯片,患者通過芯片就可以檢測出主要是哪些易感基因導致痛風,醫(yī)生可以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更好地控制痛風。沒有患痛風的市民,也可以通過芯片來檢測自己體內是否含有痛風的易感基因。
“按照現在的科研進度,預計五年的時間就可投入臨床應用。”李長貴介紹說,這種識別痛風易感基因的芯片價格預計不會超過500元,一般的市民都能用的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