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說”式提問,考生都很“暈”
南大自主招生面試出了不少文乎、詭譎的問題,讓身經百戰(zhàn)的考生也一頭霧水
張琳 楊甜子 羅曉娜
南大自主招生
南京大學2011年自主招生面試昨天進行,25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考生每人15分鐘左右的面試,將決定他們兩個多月后的高考能加多少分上南大。然而刁鉆如“火車開車前為什么會先退一步然后再前進”,詭譎如“天平左端是密封的瓶子,瓶子里有只蜜蜂,蓋子揭開了,瓶子還平衡嗎”的“百科全說”式的面試題,讓“身經百戰(zhàn)”的考生們也常常是一頭霧水。
這些問題不少要靠“蒙”
最刁鉆的問題:火車開車前為什么會先退一步然后再前進?
江蘇太倉中學孫逸凡:我想,這個是因為車輪構造上的問題吧……
揚州中學考生邱晨:退一步是為了更好地前進,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最佳選擇。
“聽到題目我就想:完蛋了!”雖然邱晨是個理科生,但物理正好是她最“瘸腿”的科目。“我當時就老老實實地回答,不知道該怎么用物理原理來解釋這個問題。”出人意料的是,面試老師沒有因為邱晨答不出就立馬把她PASS掉,而是誘導邱晨從文科角度來回答,“你用文學名言來解釋這個問題都行”。“我最后回答的答案和題目有點牛頭不對馬嘴,”邱晨說,她覺得自己有點緊張,被這個物理考題嚇出了一身冷汗。
記者“百度”:在采訪了物理老師之后,得出的結論是:通常情況下,火車各節(jié)車廂之間的掛鉤拉得很緊,牽引力必須克服整列火車與鐵軌的最大靜摩擦力才能啟動。只有盡量減小這種摩擦力對啟動的影響,才能使火車順利地開出車站;疖囅鹊管,就是為了使車廂間掛鉤松弛,再向前啟動,使車廂逐節(jié)啟動。
最文乎的考題:對“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的看法。
安徽考生小黃:“什么幾希?啥意思?”人和禽獸形體上差不多,但是思維能力卻不一樣。人有主觀思維能力,而動物的智商再高,也是不能和人的思維能力等同的。
“好在這句話里還有個‘異于禽獸’來提示我,不然我壓根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小黃表示非常慶幸。十分幽默的是,“異于禽獸”是小黃被問到的第二個問題。而他的第一個問題就顯得更加戲劇性,“你認為社會上誰是君子?”小黃給出的答案是李開復。“我非常崇拜李開復,收集了所有和他有關的信息,所以這個問題答得還算圓滿。”
記者“百度”:“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出自《孟子·離婁下》,直譯的解釋為,“人和禽獸的差異就差那么一點兒”,孟子也由此向后人拋出了“人和動物的差別何在”的探索性問題。
最“詭譎”的考題:一密閉瓶子內有一只正在飛舞的蜜蜂,現將瓶子放在一臺精密天平的左側盤內,天平平衡后將瓶蓋揭開,此時的天平還平衡嗎?
南京考生小張:應該是不平衡的,原因……我其實是猜的。
記者“百度”:采訪了物理老師后得出答案:不平衡,在瓶子密封時,不管蜜蜂在空中還是落下,都相對于瓶子靜止,所以處于二力平衡裝態(tài),整個瓶子對托盤壓力不變。但瓶蓋揭開后,需要進行兩種假設,如果蜜蜂依然在瓶子內部沒有飛走,那么蜜蜂的翅膀會對天平的左側盤造成一定的壓力,打破了原先二力平衡的狀態(tài),天平會失去平衡。而如果蜜蜂飛走,則左側盤內的重量小于右側砝碼,天平會向右側盤傾斜。
最“簡單”的考題:荷葉上的水珠到底是什么形狀?
江蘇考生小李:可能是球形。(滾來滾去,貌似不穩(wěn)定啊。)
記者“百度”:球形。由于表面張力的原因,荷葉上的水珠四處的表面張力相當,所以就形成球形。
考生回憶其他面試題
1、對于解放戰(zhàn)爭國共對峙的看法。
2、分析手機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3、三維是什么?2/3維又是什么?
4、假如云南要建水電站,會有哪些學者反對?
5、涂料的成分以及它們的作用
6、對于“黑”與“白”能聯想到哪些事物?將聯想的事物分類。
7、對“不干不凈吃了沒病”的生物學解釋。
8、去青藏高原要做哪些準備?
9、 談談轉基因食品的利弊。
南大解釋面試“變化”
1、面試權重變大了
南京大學教務處張亞權副處長介紹說,這次自主招生面試形式和過去有些不同。過去主要采取集體面試的方式,而這次則分成8個小組,每組4個評委老師,考生一個個單獨進去面試,每個學生大約15分鐘。面試所占的權重變大了,分值從80分增加到100分。“這次通過7校聯考筆試的學生,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間的差距只有十幾分,而面試的分值提高了,這意味著如果考生面試發(fā)揮出色,他依然可以在總分上縮小差距,甚至反敗為勝。”
2、打破了文理界限
過去面試分文理分別進行,文科生面試的老師由文史哲方面的專家擔任,理科生面試的老師則由理科專家擔任,這次則打破了文理的學科界限。“我們命題時分為三大類:文科綜合題、理科綜合題以及大綜合題,所謂大綜合題就是文理打通的。每組4個考官,文理各占兩個?忌M來之后,老師會先問是文科還是理科,如果是文科生,除了要被問到文科綜合題,另兩名理科老師還會問綜合題。也就是每位老師都會問問題。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想打破文理科界限,同時也避免過于專業(yè)化。”張亞權說,另一個目的也是想借此引導中學的素質教育。
3、面試“臨陣磨槍”沒用
參加完面試的考生有一個共同反應是,事先的準備都沒什么用。“啊,原來不用自我介紹啊。”揚州中學的考生邱晨給自己的面試寫了長達兩頁紙的自我介紹,但拿到面試的準考證一看才發(fā)現,不能泄露考生的任何信息。而大豐中學的姚錫兵準備得更加充分,不光寫了1分鐘和3分鐘兩個版本的中英文自我介紹,還把南大的校史給溫故了一遍。結果也沒考到。
東臺中學的林哲告訴記者,“考題很活,感覺都有話講,但都很難說全、說深。我感覺考官主要是看你的應變能力以及平時的知識積累。”南大教務處張亞權副處長也證實了這一說法,“我們重點想考查的還是學生的學科發(fā)展?jié)摿,也建議了考生不用刻意做什么準備。”
南京大學招辦主任趙鳴提醒考生,自主招生成績將在十天之后公布。
實習生 楊甜子 本報記者 張琳 上海交大自主招生
考生面試與教授拉起家常
蘇浙考生昨赴上海參加交大自主招生面試
昨天,來自江蘇和浙江的各230名考生,匯聚上海交大參加自主招生面試。據悉,交大面試專家將從中選拔100名江蘇和100名浙江考生,給予上海交大預錄取資格。預錄取名單預計本周即可公布。
考生提問
這些問題你敢向教授提嗎?
上海交大打破慣例,鼓勵學生向考官發(fā)問。昨天記者在交大閔行校區(qū)的面試地點采訪了多位來自江蘇的考生。
一問教授“機器人是怎么制作的?”
江蘇新海高級中學的祁同學是位個子高高的大男生,面試中趁提問的機會向教授問了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機器人是怎么制作的?”雖然對面的教授也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祁同學告訴記者:“科學是相通的,教授給了我方法上的指導。”
祁同學還和教授共同探討了一些旅游方面的知識,教授看到小祁同學的簡歷上寫了“愛旅游”,就問他去過哪些地方?祁同學提到“蝴蝶泉”,并說麗江的建筑風格像漢族。教授就說,你知道那里的建筑風格為什么像江南嗎?因為江南的一個人物去了云南,給那里的建筑帶去了江南元素。
又問考官“為什么選擇在交大做教授?”
無錫第一中學的薛未藍同學大膽地問了教授這樣的問題:“為什么選擇在交大而不是其他大學做教授?”教授誠懇地回答:“更多的是因為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指什么呢?教授也詳細地一一說來,從小在交大長大、喜歡南方不喜歡北方,以及教的這門學科這里的比較好。
“教授很和藹!”薛未藍由衷地說。不少考生表示,與其說是面試,不如說更像是雙方的探討。江蘇高郵中學的師同學因為“平時喜愛寫隨筆”,就被教授問到有無開通微博,如果寫的微博在網上有爭議,是不是就不寫了?師同學輕松地表示,“會客觀地對待對我的評議,把不足的地方改正,寫還是要寫的。寫的時候會更注意。”
教授點評
感覺現在學生越來越成熟了
創(chuàng)新潛質是面試專家考查的重要內容
“批判性思維、國際視野、人文情懷、創(chuàng)新思維,這四點是面試過程中重點考查的。”上海交大副校長黃震說,批判性思維是看考生能不能跟你討論、交流。他特別強調了今年上海交大著重考查學生面向未來的創(chuàng)新潛質。學生是不是具有創(chuàng)新潛力,是不是具備從普通的事物或現象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是不是擁有創(chuàng)新所必需的品格,是面試專家考查的重要內容。
面試結束后,一位未透露姓名的考官說,總體感覺現在學生越來越成熟了,比較有想法,有思路。我們也會有意引導學生打開心扉,展現自己,看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質、應變能力、反應能力等。“部分學生主動發(fā)問,有關心填報學科未來發(fā)展的,也有針對社會熱點問題提問的。”
同學們現在對大學教授已經很淡定了
今年上海交大打破慣例,允許學生向考官發(fā)問,充分互動。“要是以前,高中生們面對大學教授都是怯生生的,而現在,同學們已經很淡定了。”上海交大招辦主任陶正蘇說。
形式上的突破是今年的一大改變。以前的面試,通常是追問式提問,幾位面試官對考生“輪番轟炸”,考生只能被動“接招”。而今年上海交大自主招生面試的設計上,打破了這種慣例,學生可以向考官發(fā)問。
為了使考生們以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發(fā)揮正常水平,整個面試過程中,面試官與考生進行雙向互動,面試官把問題變成輕松地聊家常一樣的模式,在平易放松的交流中,掌握考生的真實情況。
長期跟蹤探索多維考評機制
上海交大招辦主任陶正蘇透露,今年交大選擇了部分中學,對考生高中三年綜合表現進行考查,同時比對學生測試成績,進行科學分析。試點考查內容包括學業(yè)成績、課余活動、興趣愛好、社會服務等。
記者在現場看到,剛剛結束面試的同學,在走出考點前,還在志愿者的指引下,填寫一張表格。表格中,有一個大題目是這樣的:請您按照重要性從小到大排序。以下有幾個選項:金錢、地位、權利、事業(yè)、知識、愛情、學術成就、健康。
據悉,除了對學生中學期間平時成績進行考查外,上海交大還將跟蹤自主招生學生入校后的各方面表現,探索更趨完善的多維學生評價考核體系。本報記者 羅曉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