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夜間,頤和園霽清軒南側的一段園墻發(fā)生單側坍塌,而僅僅在三個月前,北海公園東北角一段長近10米、高約3米的園墻也發(fā)生了自然倒塌。根據(jù)市園林局近期所做的《公園轄區(qū)鄰界環(huán)境安全狀況調查》結果,本市11家歷史名園外圍大墻、內墻共有35處(段)安全隱患,其中以頤和園、天壇和北海最多。盡管這些公園的圍墻多數(shù)進行過保養(yǎng)性修繕,但由于各種原因,其現(xiàn)狀仍令人堪憂。為此,昨天市公園管理中心和市文物部門進行了緊急電話磋商,初步擬定了這35處(斷)圍墻的修繕計劃。
病墻·修繕
本市園林文物部門緊急磋商修繕計劃
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內,北海、頤和園圍墻的接連坍塌已經(jīng)成為社會各方關注的熱點話題。昨天記者從市公園管理中心獲悉,市公園管理中心已于昨天上午與市文物部門緊急電話磋商,初步擬定了目前已經(jīng)查實認定的35處名園“病墻”的修繕計劃,如停止可能影響墻體的噴灌、靠近墻外的停車場將挪換位置等。
據(jù)介紹,2月9日夜間,頤和園霽清軒南側長6米、高5米的一段園墻發(fā)生單側坍塌,而在2010年11月8日16時,北海公園東北角一段長約10米的園墻倒塌,短短三個月內,北京兩處皇家園林的園墻相繼發(fā)生自然倒(坍)塌,損壞總面積近60平方米。其雖都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皇家園林圍墻的接連坍塌讓市民們非常擔心這些圍墻的“健康狀況”,為此,市公園管理中心啟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公園圍墻調查,近日公布的調查結果表明,11家歷史名園中,共有35處6884.7米的“病墻”。
據(jù)市園林管理中心綜合處袁鵬處長介紹,針對園墻隱患,目前,全市已經(jīng)開始加強巡視和勘察,加大基礎性養(yǎng)護工作頻率,并加強區(qū)域巡邏與安全管理。
據(jù)了解,經(jīng)過昨天園林部門和市文物局緊急電話磋商,對名園“病墻”修復加固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步驟:首先,近期措施是,在重點危險地段搭起圍欄,并貼上警示標語;其次,把已經(jīng)查出的35處(段)“病墻”列入今年的修繕計劃。遠期則是爭取與文物部門配合并與駐園單位協(xié)調,改變目前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的方式,爭取讓圍墻由“亞健康”轉向“健康”;同時希望聯(lián)合有關部門能加強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和周邊環(huán)境的整治力度,盡快消除或者緩解不利于文物保護的消極因素。
此外,從現(xiàn)在開始,在名園的墻內,停止可能影響墻體的噴灌、填平斜坡等,而在墻外則加大宣傳力度,改變停車場位置、引導交通流向等,以改變圍墻的周邊環(huán)境。
病墻·探因
四大原因致名園外墻“帶病上崗”
公園園墻既是公園的有形標志,又是一種具體的景觀元素,特別是那些歷史名園,園墻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不容忽視。市園林管理中心日前啟動了《公園轄區(qū)鄰界環(huán)境安全狀況調查》,針對與周邊有明顯火災隱患地段相鄰,因違章占用或堆物、堆料造成消防通道不暢通;因年久失修或其他原因造成建筑物、構筑物結構、基礎存在安全隱患;與因地形、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或限制,遇暴雨、大風等災害性天氣易發(fā)生險情的地段相鄰等10項安全現(xiàn)狀進行調研。工作人員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居民私搭亂建、不擁有圍墻產(chǎn)權、周邊環(huán)境影響以及缺乏根本性修繕這四大原因致使很多歷史名園圍墻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倚墻私搭亂建 嚴重腐蝕墻體
根據(jù)調查結果,在加重很多歷史名園圍墻“亞健康”或“病態(tài)”狀況的四大原因中,首先是周邊居民倚墻私搭亂建,嚴重腐蝕墻體。昨天的采訪中,天壇公園的有關負責人給記者舉例說,天壇外壇南壇墻沿線多被居民倚壇墻私搭亂建,房頂雨水直接向墻體排放,造成部分墻段墻帽全無,頂部土心都裸露出來了,甚至墻頂還長出了雜樹,整個墻體也開裂變形。
這樣的問題在北海公園同樣存在,北海的園墻總共4000米長,厚度約1.2米,高度從2米到6米不等,其中長約1000米的東墻問題最多,因為這部分墻體的70%都穿過居民區(qū),雷池胡同、高臥胡同和北夾道胡同的居民利用園墻搭煤棚、蓋洗手間、晾衣服、種蔬菜,園墻儼然成為了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幫手”。
■圍墻產(chǎn)權問題 成為管理瓶頸
駐園單位問題也讓圍墻問題凸顯出來,在景山2000米長的外墻中,40%的園墻產(chǎn)權歸屬其他單位,因此這些園墻的修繕并不由公園負責,即使發(fā)現(xiàn)問題也無法修繕。景山北面的地段被北京市某文化教育單位占用,景山公園不能對北墻進行日常檢測,也無法開展統(tǒng)一維修。
在景山公園西墻南側,某飯店、某部隊宿舍的建筑緊挨著園墻,這部分墻長約300米,公園也無法進行管理,天壇西北外壇墻被某部隊電臺長期占用。這些都讓公園圍墻無法得到良好的養(yǎng)護和管理,也就讓它們“帶病上崗”。
■公園周邊環(huán)境 影響墻體質量
此外,歷史名園圍墻周邊環(huán)境也嚴重影響著墻體質量。采訪中,多數(shù)公園都表示,70%以上的圍墻都與路相鄰,中間沒有隔離帶或緩沖帶,而各種地下管線縱橫交錯、每天來往的車輛、冬季路面上的融雪劑、各種尖利的噪聲都影響著圍墻。“載重五六十噸的大貨車路過,圍墻都在抖,長期這樣,圍墻想不出問題都難!”昨天的采訪中,公園管理部門的人介紹說。
■缺根本性修繕 造成諸多“病墻”
歷史名園的圍墻幾十年來基本都是修修補補,沒有根本性的修繕也是其不能完全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市公園管理中心綜合處處長袁鵬介紹,目前,北京每年用于歷史名園古建修繕的資金在5000萬元左右,已經(jīng)修繕了頤和園佛香閣、天壇祈年殿、北海瓊華島等古建筑群14萬平方米,之后陸續(xù)啟動了香山昭廟等標志性文物建筑修繕復建工程,竣工開放了頤和園諧趣園,而一直以來,這些錢都用于大型古建的修繕保護,圍墻從來都沒有設立過專項資金,這樣,圍墻只是在修修補補中維持,包括頤和園的圍墻在解放后都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性的整修。
近10年來,北海公園西墻、北墻和東墻都只是進行了抹灰等基礎處理。“只有根本性的修繕整修才能治歷史名園圍墻的‘頑疾’,修修補補只能是維持!”園林專家表示。
病墻·數(shù)據(jù)
本市35處“病墻”北海頤和園最多
市公園管理中心此前通過對11家公園的調查,發(fā)現(xiàn)外圍大墻、內墻共有35處(段)安全隱患,長約6884.7米。其中,頤和園、天壇、北海、景山、中山公園等5家屬于文物的名園園墻隱患就占了27處,并以頤和園和北海最多。
■中山公園:老管理處西園墻10米
■動物園:花卉基地圍墻200米,園藝班西墻外50米,東鐵門北側園圍墻50米
■植物園:臥佛寺牌樓西側墻,五華寺圍墻
■北海:西南門內50米,西岸管理處西側至廊子北頭179米,廊子北頭至西岸廁所251米,黨校至九龍壁250米,九龍壁西側43米,九龍壁北側63米,天王殿北側64米,北海幼兒園東墻160米,北門至蠶壇南門東28米,蠶壇南門東至東側公園東大墻60米,北海北夾道309米,北夾道南口至北海東門330米,北海東門至桑園門311米,桑園門外東墻26米,桑園門外西墻27米
■紫竹院:西北門入口155米
■景山:公園西南側45米,公園西側210米,西門外報亭3米,西門外飯館25米,東門外超市和公共衛(wèi)生間20米,公園西北側墻段
■玉淵潭:公園北部邊界處300米
■香山:碧云寺西墻
■天壇:西北外壇墻200米,南內壇墻1000米
■頤和園:葦場門至文昌院門120米,眺遠門至北宮門684.7米,頤和園賓館至霽清軒1420米
■陶然亭:無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