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諸城土墻社區(qū),兩名農民坐在他們的庭院附近。不遠處,要讓農民集中住的樓房正在建設中。
全市1249個行政村合并為208個萬人社區(qū);政府預計每年土地收益兩三億
9月15日下午,諸城枳溝西社區(qū)農民王蘇前,拿著鐮刀從三樓的住房走出。
他在擠滿農用車的樓道里,找出了自己的那輛,準備去兩公里外的農田干活。
這是一片新蓋的樓房。5棟6層樓,包著一片小廣場。
枳溝西社區(qū)81戶村民9月初搬遷到此。此前他們住在兩公里外的枳溝二村,每家有近200平方米的四合院。如今他們的原住宅已被鏟平,騰出的宅基地今秋將復墾種小麥。
近70歲的王蘇前大字不識幾個,他聽人說國家有政策,農村每多出一畝耕地,將獲獎勵20萬元。他不理解的是,好好的院落都拆了,再建新樓,“這不是浪費錢?”
算不清賬的王蘇前,以為村里是在騙取國家資金。
他不知道的是,整個諸城都將“村改社”。雖然大家的農民身份不變,但都將搬進樓房住。由此增加的建設用地,讓政府每年能有兩三億元的收入。
【拆村】
制造208個“萬人村”
王蘇前他們的樓房,只是諸城枳溝西社區(qū)集中住宅的一期工程。
9月16日,在這片小區(qū)的對面,社區(qū)規(guī)劃圖上標注著近百棟高層住宅。今后這個社區(qū)合并的5個村莊的村民,將全部搬遷到此。
今年6月,諸城市對外宣布,全市1249個行政村全部撤銷,成立208個農村社區(qū)。每個社區(qū)以2公里為半徑,涵蓋5個村莊、約1500戶,近萬人。
每個社區(qū)集中居住,由政府出資建設社區(qū)服務中心,同時還建幼兒園、老年活動室等。
9月15日,距離諸城市區(qū)東部20公里外的大米溝社區(qū),一片農田內聳立起四棟4層小樓。這是這個社區(qū)近期剛建好的集中住宅,社區(qū)內的居民尚沒有一戶進去居住。
在大米溝社區(qū)服務中心旁,布告欄上張貼的規(guī)劃圖顯示,整個社區(qū)將建設20多棟5層以上的樓房。
當日,諸城大楊家莊子社區(qū)一楊姓工作人員介紹,社區(qū)計劃建設住房9.8萬平方米,總投入預計9000多萬元,如今一期工程已完工。社區(qū)全部建成后,將吸納周邊4個村全部農戶。
如今在諸城農村社區(qū)的中心村內,最顯眼的就是正在興建的樓房工地。
9月16日,諸城土墻社區(qū)、大辛莊子社區(qū)、大米溝社區(qū)、紅星社區(qū)等地都在開工建設住宅樓,以5層居多,其中紅星社區(qū)的住宅樓最高12層。
受訪的村民說,目前各村都在動員搬遷。
走在諸城的鄉(xiāng)間,多數村居是黃墻紅瓦,一排排四合院排列十分整齊。
9月16日,諸城大辛莊子社區(qū)村民李寶菊說,諸城現在的整齊劃一的村居,是經過3次農村規(guī)劃后形成的。這樣的村子內,基本沒有浪費的空地。
9月17日,諸城市宣傳部副部長王樹偉承認,其他地方“空心村”的現象,在諸城市并不存在。
不過,這些整齊的村莊,今后都將面臨被拆遷的命運。
據介紹,諸城已有78個社區(qū)開工建設住宅樓,數量達到近千棟,建成后可以容納1.8萬戶居民。
今年底前諸城將有萬戶以上居民住進樓房。他們原有的宅基地都將拆遷復墾。
【強制】
農民被“打”上樓
王蘇前是同意住樓房的村民之一。他原有宅基地178平方米,不過4間房屋年久失修。
這次村里鼓勵搬遷,每戶村民無論原房屋新舊和大小,均獲同樣補償:一套80平方米住房和一個15平方米的庫房。
9月15日,王蘇前說,村里同意搬遷的人占多數。一些房屋破舊的村民和長期在外打工的年輕人,愿意上樓住。
村里還有部分村民不愿住樓房,村干部對他們說,村里超過70%村民同意,只能“少數服從多數”。
如今,在枳溝二村的舊村里,還有蘇、朱、郭三戶居民堅守。這三戶居民有兩戶剛翻修過住房,他們不愿接受同等補償,另外一戶則祖孫四代居住在8間房中,搬進80平方米的房子住不下。
王蘇前說,當初拆遷時,村干部動員稱9月7日前搬的,免一年供暖費,大家就紛紛開始遷。后來村里停水停電,剩下的住戶也不得不搬走。
9月16日,山東諸城紅星社區(qū)村民周洪發(fā)拿出一百多份村民的意見書,上書:“堅決不拆平房,不住高樓”。
當日,村民殷紅發(fā)指著臉上傷疤說,8月22日,村支書周金發(fā)帶領82人強行把村民的果樹、楊樹砍掉,他們上前阻攔,多名村民被打傷。
在紅星社區(qū)北邊,一片12層的高層住宅樓正在動工。周洪發(fā)說,村民將被安置在最上面三層,剩下的房對外出售。
據介紹,從今年開始,諸城市規(guī)定各村老宅基地上不準再動一磚一瓦,也不批新的宅基地。村民要住新房,就要拿自己的宅基地換樓房。
土墻村一名李姓村民說,村里還沒有強制搬遷,但原村不再建設,今后肯定都會逐漸向樓上遷移。
【利益】
8萬畝地的市值期待
在諸城市農民王蘇前眼中,全市要大規(guī)模建樓房不現實,“政府哪有那么多錢蓋樓房?”
他不知道,在這背后,地方政府還有另外一筆經濟賬。
9月17日,諸城市宣傳中心主任郭沛盛說,諸城主要以市財政投資建社區(qū)樓,今后將依靠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農村多出的耕地,城市相應多出建設用地。用于社區(qū)建設的資金,將從增加的建設用地中找補。
據《濰坊日報》報道,諸城市土地儲備中心主任安文豐稱,如果農民全部遷到社區(qū)中心村居住,保守估計,將騰出8萬畝舊宅基地復墾為耕地。
下一步,他們將以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為抓手,每年復墾舊村址4300畝,每年節(jié)余將達3000畝建設用地指標。每年的土地收益有兩三億元。
9月16日,諸城市一名要求匿名的官員稱,為了便于實現掛鉤試點的建新拆舊項目區(qū)設定,2007年諸城市調整行政區(qū)劃,撤并鄉(xiāng)鎮(zhèn),將23個鄉(xiāng)鎮(zhèn)撤并為13個,鄉(xiāng)鎮(zhèn)平均面積擴大了近一倍。另外諸城市區(qū)三個街道辦合并郊區(qū)3個鄉(xiāng)鎮(zhèn),向農村延伸了近20公里。這三個街道辦的外延使諸城市區(qū)面積擴大到68平方公里。
諸城還將在農村土地上新建的住宅樓,有一部分對外出售。
9月17日,土墻社區(qū)售樓處的工作人員介紹,社區(qū)建設了3900多套住宅,將提供給剛剛并入土墻社區(qū)的五個行政村共1100多戶居民。剩下的住房,將對外出售,但沒有產權。
據了解,一些社區(qū)樓房經過土地變更手續(xù)后,非農業(yè)戶口人員以后也可購買。
對于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現行法律仍是限制和禁止性規(guī)定!锻恋毓芾矸ā芬(guī)定,集體土地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出租用于非農建設。
有專家認為,利用增減掛鉤置換出的建設用地,如進行商業(yè)開發(fā),仍需按征地手續(xù),繳納土地出讓金后才能變?yōu)閲。否則不能進行市場買賣。
9月16日,在枳溝西社區(qū),小區(qū)里一棟樓房作為小產權房對外出售,每平方米1500元左右。買房的,多數是枳溝鎮(zhèn)的教師和商戶。
【改變】
被制造的“新生活”
據了解,諸城市政府為了吸引村民快速搬遷,出臺優(yōu)惠政策,如果一次拆遷能夠超過30畝地,那么每戶居民一畝宅基地的補貼標準將達到20萬元。
按照目前樓房每平方米約1100元的價格,村民基本不用出錢,能換得120平方米的房。
盡管如此,說服農民到樓上居住困難仍然不小。
如今,土墻社區(qū)的拆遷進度不到十分之一,入住樓房的只80多戶。9月17日,土墻社區(qū)村民說,要讓村民住進樓房,補償方案不能一刀切,村民宅基地上的建筑,也要拿出補償標準來。
據王蘇前說,他們置換的住房,沒有宅基地證,也沒有房產證。只有一張集體土地證。他稱,要辦房產證,每戶仍需再交2萬元。
“沒了牲口和家畜,做飯暖炕又不能燒柴。”9月15日,王蘇前粗略估算了一下,住樓開支每年至少要多花5000元。
王蘇前說,住進樓房以后水、電、氣、暖全部需要交費,F在小區(qū)內還沒有物業(yè),搬進來半個月不到,院子里剩菜垃圾亂丟,今后請物業(yè)公司仍需要錢。
據王蘇前講,住進小區(qū)的村民,大半個月來基本都沒有去幾公里外的地里做農活,他覺得“不能一腿泥就上樓呀。”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