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亭拆除后出現(xiàn)街頭賣報人 讀者提供照片

報亭拆除后出現(xiàn)街頭賣報人 讀者提供照片

9月12日,南京市中央北路街邊,一處無人值守報亭引人注目。該報亭張貼著“和諧社會無人值守”的告示,收銀盒也公開擺放。過往行人可自取報刊,直接向收銀盒中投放錢幣或找零。王啟明攝
昨日下午,南京市城管局召集南京各家媒體記者,首度公開回應(yīng)最近備受關(guān)注的“玄武區(qū)報刊亭拆除”事件。根據(jù)城管局的說法,拆除報刊亭是因隨著城市的發(fā)展,也不是要全拆。但從實際數(shù)據(jù)來看,僅僅玄武一個區(qū),已拆掉的90多家報刊亭中只有兩家移位安置,其余拆了就拆了。
【這番說辭,你信嗎?】
報亭是文化風景線,但占道影響城市發(fā)展
駁 當初審批的時候怎么沒說占道?難道把報亭掛樹上?
【城管說法】“報刊亭的確是城市的文化風景線,但隨著城市發(fā)展、道路拓寬,有的位置已經(jīng)不適合了。”昨天,南京市城管局市容景觀處副處長劉國強介紹說,有些報刊亭占盲道、人行道,有的侵占了快車道駕駛員視角,因此需要拆除或移位。
玄武區(qū)城管局指揮中心主任周曉蓬介紹,此前他們曾收到市民實名向市長信箱發(fā)的舉報信,該市民認為報刊亭在街巷出新過程中影響交通,應(yīng)該進行處理。城管現(xiàn)場查看了這處位于成賢街和學府路交叉口的報刊亭,認為公交司機拐彎時視線會受到報刊亭影響,盲人走到那估計也會碰到。
記者調(diào)查:在成賢街經(jīng)營報刊亭的張師傅介紹,大約在2003年時,相關(guān)部門找到他,說報刊亭占據(jù)了道路,于是他把報刊亭從靠近馬路移到了盲道,每次也都審批通過。沒想到今年中秋前夕,城管又找到他,說報刊亭擠占了盲道要拆除,“沒有跟我說要移位或者其他什么的,就說給我補償后拆掉。”張師傅強調(diào)。
成賢街李師傅經(jīng)營的報刊亭左右兩側(cè)各有一股盲道,但報刊亭所在位置避開了盲道,和盲道成犄角之勢。他非常激動地對本報記者說:“報刊亭肯定要開在路邊,你說哪家報刊亭能不開在人行道上?只有把報刊亭掛在樹上,才不擠占道路了。”
李師傅稱,報刊亭開了這么多年,以前道路窄的時候,從來沒有說過報刊亭影響交通,現(xiàn)在道路拓寬了,反倒說報刊亭影響交通,他覺得這是拆除報刊亭的“借口”。
在昨天的記者會上,有記者追問城管部門,判斷有沒有占據(jù)人行道,是否有具體的標準?劉國強表示沒有具體的標準。
網(wǎng)友辣評:本來都審批了,道路一拓,就說占道影響交通,證明規(guī)劃拓寬的時候根本就沒想到給報亭留條“生路”。幸虧比薩斜塔不在玄武區(qū),否則一旦道路拓寬擋了道,就算再有文化氣息也給你推倒。
南京報刊亭不是全部都要拆
駁 那城管過來咋只說拆不說移?
【城管說法】 劉國強表示, “對書報亭不存在一種出路,而是多種出路。”他介紹說,即使是整治出新的主干道也不是一個報刊亭也沒有,“龍蟠中路上就有一個”。
對于報刊亭,從“三中”路出新開始,南京市一直是“贖買、移位、入室”三種方法并舉。劉國強認為,對于報刊亭的管理符合絕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得到市民的支持。“有的贊成,不否認有的地方不盡如人意。”
而周曉蓬坦言,報刊亭在整治時,一直是三種方法并舉,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在一些地區(qū)比如新街口街道存在簡單執(zhí)法的情況。他解釋,像新街口街道街巷眾多,空間較小,在道路出新過程中,報刊亭占用盲道、人行道的問題更突出,更多地采用了贖買的方法。
記者調(diào)查:據(jù)了解,玄武區(qū)原有196個報刊亭,有10多個進行了轉(zhuǎn)租,拆除了90多個,其中贖買74個,異地安置的僅有2個。而對于南京市容局說的針對報刊亭處理的移位、贖買和鼓勵入室經(jīng)營三項政策,昨日記者采訪多位報攤經(jīng)營戶。受訪者均稱沒有聽說有“移位”或者“入室經(jīng)營”的政策,城管找到他們之后只說要拆除。
在南京擁有200多家報刊亭的匯文公司李總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他4月份接手以后,沒聽說有一家報刊亭移位的,相反該公司報刊亭被拆掉了100多家。
為何三大政策在執(zhí)行過程中贖買為主?周曉蓬解釋說,移位需要的時間較長,選址要不占盲道、人行道,不影響交通,還要考慮新設(shè)點周圍群眾意見,需要多方協(xié)調(diào),操作起來比較困難。“中山南路有家報刊亭原先定在了家樂福,周圍群眾不同意,移位幾次選址才定下來,定在了總統(tǒng)府廣場。”
網(wǎng)友辣評:有些城市管理者最擅長簡單粗暴,因為這樣做事容易!不是懶就是無能!
將解決一部分亭主就業(yè)問題
駁 何時解決,具體方案在哪兒?
【城管說法】 周曉蓬介紹說,對于困難亭主給了出路,對于能夠就業(yè)的亭主,街道會幫助介紹工作;符合進入低保條件的,街道也會幫助申請。
記者調(diào)查:詢問目前有多少報刊亭主解決了就業(yè)問題,城管回應(yīng)稱:他們暫時還沒掌握這部分數(shù)據(jù)。
網(wǎng)友辣評:一個報刊亭往往是一個家庭的全部收入來源,你用五六萬元就買斷了他們的生路又于心何忍?
上海到處都是書報亭,都是市政府統(tǒng)一設(shè)立的。如果要拆掉,就要免費提供他們銷售的場所。
進超市賣,售報地點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駁 3萬一個月的超市入場費誰來付?
【城管說法】 南京市原有報亭近800家,去年以來遷移、贖買、拆除共240多家,目前仍有500多家。但近年來,南京市僅蘇果一家,就有380多個門店提供售報服務(wù),“市民買報的地方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記者調(diào)查:入室經(jīng)營是鼓勵超市等門面店開售報刊,由于經(jīng)營成本較高,且需要納稅。超市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報亭大約有2個平方米,這個面積在超市每月需要付3萬元租金,而經(jīng)營報亭已有十年的蔣大爺告訴記者,經(jīng)營一家報亭每月最多也就近4000元的收入,這樣高的入場費,他們根本承擔不起,而記者了解到,迄今為止鮮有報刊亭亭主入超市。
江蘇省報刊發(fā)行局副局長左斌認為,2000年中央六部委要求建設(shè)書報亭,動因是滿足群眾需求和弘揚精神文明。而玄武區(qū)的做法恰恰與之背道而馳:“報紙銷售利潤相當?shù),而毛利潤達不到30元,是不敢進超市經(jīng)營的,目前南京市62個入室經(jīng)營試點,能夠長期維持下來的沒有幾個”。
網(wǎng)友辣評:超市是賣報紙,但方便嗎?匆匆上班的人們?yōu)榱艘粡垐蠹堉档脤iT去趟超市排隊嗎?所有的超市便利店都能6點半開門嗎?

輪式報攤。無錫拆除報刊亭后的街頭賣報眾生相,透出賣報人太多的無奈與辛酸 讀者提供照片

籮式報攤

凳式報攤
一個南京的例子 三輪車報攤“重出江湖”
昨天,家住南京市南湖社區(qū)的市民常先生給本報來電,常先生說,在水西門某處原來有個報亭放在路邊(不提具體地點是為了保護這個可憐的原報亭經(jīng)營者),那條路比較寬,由于整條街都是做鋼材、五金、水暖器材生意的,幾乎所有的店鋪晚上都早早就打烊了,他有時很晚下班時,看到報亭還在營業(yè),賣報紙、雜志、地圖,還提供公用電話服務(wù),雖然自己家里訂了揚子晚報,身上也有手機,幾乎用不到報亭,但看到報亭的燈光,仍然感到溫暖和親切。
前段時間,水西門一帶出新,在人行道施工時就將報亭拆了,現(xiàn)在路修好了,但報亭卻沒有放回來,報亭的主人只得用一輛三輪貨車,將報紙和雜志拖到原來放報亭的地方,報紙鋪在車廂的木板上,三輪車四周支起幾根竹竿當架子,將一些雜志掛在上面,一些經(jīng)常在此買報紙和雜志的老顧客,到時間還是會來買,有的人買了還不走,和老板一起聊聊天,有時報攤周圍能聚起不少人。
與原來的報亭相比,這個簡陋的報攤顯然不好看,但它解決了報攤主人的生活問題,也方便了附近居民和過往行人。不顧現(xiàn)實需要強拆報亭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報亭雖然被拆了,但簡易報攤卻應(yīng)運而生。這簡直是歷史的倒退。鄭幼明
網(wǎng)友觀點
觀點一:影響市容是自大的言論
@孔慶鳴: 任何一座沒有報刊亭的城市都是失去了靈魂的城市。所謂影響市容,完全是白癡般的言論。
@被夏天吹過的那片海:我覺得一個城市有報亭很正常,它不但可以讓一些人就業(yè),也可以滿足市民出行時打發(fā)時間的需要,也可以滿足出行人的不時之需。有些城市管理者真是腦殘,自以為“高招”,這其實是一種自大和無知。
觀點二:就不能換種整治思路嗎?
@空戲:可以把報刊亭根據(jù)各處的人文風景搞得好看點兒嘛……干嘛要拆?
@璞仔:報亭是給人方便的,不美觀政府何不進行改進,統(tǒng)一報亭外觀。
觀點三:“贖買”的錢算哪門子支出?
網(wǎng)友pusudexinnian:我想知道五萬元贖回一個報刊亭,這個錢的出處;ǖ氖钦l的錢?(本版撰稿 王亞楠 谷岳飛 劉璞)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