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報報道了從今年入學的高一新生開始,高中將不再分文理科的消息。實行了多年的文理科高考在我省面臨著終結,這一消息在市民中引起了熱議,文理不分科給學生帶來的是知識面的拓寬,還是負擔的增加呢?截止昨天下午6時,近900名市民參與了本報與青島新聞網的相關調查,支持和反對不分文理科的市民幾乎打成了平手。
學生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在前天舉行的2010年山東素質教育論壇中,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介紹了我省文理不再分科的初衷,“200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向溫家寶總理提出了為什么現(xiàn)在的大學培養(yǎng)不出大師的疑問,如今‘錢學森’之問已經成了我國教育界亟須回答的問題。”錢學森認為培養(yǎng)不出大師是由于大學缺乏創(chuàng)新的東西,而大師的成長經歷中無不掌握有人文、科學、藝術等各方面的知識,生硬地將文理科割裂,不利于各學科知識的相互碰撞。
文理不分科后,部分家長和學生擔心壓力會有所增加,對此,張志勇表示,省教育廳重新調整了高中教學要求,對每個學科的教學內容和考試要求都進行了縮減和難度降低,內容平均降低了10%至15%,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學科課程教學容量過大與課時緊張的矛盾,為學生創(chuàng)造充分的自由發(fā)展空間。
“能多學東西累點也沒什么”
青島59中的初三學生小嘉告訴記者,她覺得不分文理科挺好的,因為有很多同學和她一樣,還不知道自己適合學文科還是學理科,如果像現(xiàn)在這樣太早地分了文理,可能就少接觸很多知識了。“我覺得當學生雖然很累,但是每天都有收獲,也很快樂啊!”小嘉說,如果因為多學了知識才變得更累,這樣的累也是值得的。
“我也贊成不要分文理科,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文理分科的 ‘犧牲品’。”在島城一家企業(yè)做文宣的小陳告訴記者,他從小比較喜歡文學,想當作家,所以雖然當時理科的成績比較好,但他依然報了文科,上大學后他就發(fā)現(xiàn)自己是擅長邏輯思維的,在寫作方面并無天份,“作家夢”很快破滅,但“木已成舟”,他只好硬著頭皮學起了中文,最后找了份自己并不喜歡的工作,很不快樂。“如果當時不分文理科的話,我應該能對自己多些了解,選擇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
兩派網友打成“平手”
即便如此,對于是否應該文理不分科,社會各界還是莫衷一是。在本報與新聞網聯(lián)合進行的網絡調查中,共設置了3種選擇:“不分文理科是好事,讓學生能更全面地接受知識,對以后的發(fā)展也非常有利”;“高中生現(xiàn)在就挺累的了,如果再多學科目的話,肯定會更累”以及“高考還是指揮棒,高考怎么考,學生得怎么學”。截至昨天下午6時許,共有近900名網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其中43.08%的網友支持不分文理科,而42.72%的網友則認為,高中生現(xiàn)在已經很累了,如果文理科的知識全學,肯定會更累。另有14.2%的網友贊同“高考是指揮棒”的觀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