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wǎng)報道:近日,曹操墓真?zhèn)沃疇幵诰W(wǎng)上和各媒體上鬧的沸沸揚揚。8月23日,蘇州召開的“三國文化全國高層論壇"上,23位專家學者對曹操墓的真實性進行了質疑,稱安陽“曹操墓”在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過程中,存在人為策劃、蓄意造假的行為。在傳來“曹操墓”可能國慶節(jié)開放 參觀費每人61元”的消息后,9月3日,河北學者閆沛東向媒體表示“曹操墓賣票首日將起訴其造假”。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劉慶柱研究員為代表的“挺墓派”則斷然否認曹操墓有假;該墓發(fā)掘領隊潘偉斌還發(fā)表聲明,不僅質疑“三國論壇”,更直接提出要訴諸法律途徑。一時間網(wǎng)上各種評論漫天飛舞,從各種角度對曹操墓真?zhèn)、文物專家、文化學者、經(jīng)濟利益進行唇槍舌戰(zhàn),許多言論頗為犀利。
江蘇省書畫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李路平在“三國文化全國高層論壇"上指出:1998年在河南安陽發(fā)現(xiàn)的《魯潛墓志》中標明了魯潛墓距曹操墓的具體方位,是目前“挺曹派”的重要證據(jù)。從公布的資料看來,在曹操墓中發(fā)掘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含有“魏武王”字樣的幾塊石牌與《魯潛墓志》中的“武”字,均把“止”部錯寫為“山”,專家們遍查幾十種篆隸,均沒有發(fā)現(xiàn)這種寫法。他認為年代應相差一百多年的兩者, “武”字錯寫、刻畫如出一轍,可見這幾件“文物”與《魯潛墓志》為同一人操刀作偽。李路平表示,“這很可能是文物販子埋下的地雷,結果被安陽大墓的考古人員當成了寶,利用了起來。”
8月26日,80歲的鄭州老人劉范天向媒體表示:李路平的這種說法不值一駁,“大家最常見的《隸書字典》中收錄的十種‘武’字就有兩個是帶‘山’的,其中包括非常有名的《曹全碑》”。
劉范天同時表示:李路平作為江蘇人、江蘇省書畫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難道就沒看過吳縣的顧南原的《隸書字典》嗎?連我這樣一個‘門外漢’都知道的‘武’字的寫法,專家們遍查幾十種篆隸都沒有發(fā)現(xiàn),真讓人覺得莫名其妙。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窗岩粋簡單的問題搞得這么復雜。”
針對此說,李路平第一時間在自己的博客中回應道:古代因無照相技術,甚多碑帖多為棗木翻刻,謬誤很多。研究者會直接看原版碑帖的印刷出版物來研究,F(xiàn)代語言學、文字學泰斗王力教授在著《同源字典》時,也校正了不少錯誤。“如河南八十老人所舉的《曹全碑》,第一行‘因’字在明代萬歷出土后不久即損;第一行‘乾’在乾隆時為了避諱,而挖成了‘車’字;第十一行‘曰’字是清初剔洗碑時才有意人為改刻成‘白’;第九行‘悉’字下‘心’、‘學’是康熙時損壞的等等。而其中“武”我將圖片附后讀者看后即可明鑒!恫苋分腥齻‘武’字,中間‘武’”字與該碑另外兩‘武’均為‘止’,即《說文》‘止戈為武’,只是上有泐痕,容易誤導有些人,以為是‘山’,若以顧靄吉《隸辨》來作探求字體,無疑緣木求魚。”
認定安陽曹操墓的劉慶柱研究員表示:我們現(xiàn)在所用的簡化字并不是在現(xiàn)代才出現(xiàn),漢代文獻中已有很多字與現(xiàn)代相同。而“魏武王”中的“魏”字,石牌上寫為“委山鬼”的結構,這正是東漢晚期到三國時代流行的寫法。寫書法的,做中文的不一定會懂考古中的古文字,不能因為以前沒見過、不知道,就說是在“造假”。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銘刻專家趙超也表示:魏武王的“魏”字,和現(xiàn)在我們寫的“魏”字不一樣,是在“委”和“鬼”兩個字中間加了一個“山”字,這是在秦漢時期大量出現(xiàn)的標準寫法,東漢晚期也是這樣,魏晉以后就改變了。北朝時期“魏”字就把“山”字移到“鬼”字上面去了。再晚一點,這個“山”字完全消失了。我們通過這個字的寫法,能夠把它的時代判定在東漢到魏晉時期。十六國時期在西晉以后,北朝以前,所以其寫法更接近于曹魏時期,不足為奇。
針對這些說法,9月2日,李路平向記者表示:劉慶柱、趙超用“魏”字的寫法來幫助斷定曹操墓不靠譜!李路平表示推斷《魯潛墓志》是否為偽造,并非僅看一個“武”字,如墓志書寫風格系偽作的“雨夾雪”書體 ,也是明證。
李路平指出,“魏”字的“委山鬼”(劉慶柱語)這種隸書寫法歷代都有,幾種并存,如中國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立于晉都洛陽城南的晉代碑刻(公元278),全名《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碑,俗稱《辟雍碑》便是此種寫法。晉代《鄭舒墓謁》、隋代在中國橋梁史上作為典型研究的《灃水橋記》、以及唐以后如元趙子昂、晚清碑學大師趙之謙都保持象“委山鬼”的“魏”字寫法。因此,以“魏”寫法斷代不靠譜。
李路平同時認為,趙超所言“大概在魏晉以后就改變了”的說法,在概念上比較模糊。同時,趙超提出以“‘山’字移到‘鬼’字上面去的‘魏’字寫法”作為證據(jù),將其判定為東漢時期,這個說法也遭到了李路平的質疑。李路平指出:此種寫法出自中國古隸中最早、最為著名、漢代刻石占據(jù)首位的《石門頌》,而且這種寫法在漢《武梁祠刻石》、三國《毋邱儉紀功刻石》、《三國志殘卷》中多次出現(xiàn)。
李路平指稱:劉慶柱、趙超先生通過“魏”字的寫法來作斷代依據(jù),其考古方法是緣木求魚,用“魏武王三字都比較潦草”來解釋“魏”字,極不嚴謹。李路平將自己的這些觀點寫進博客,幾天之內便有13萬多人訪問瀏覽,200多人發(fā)表評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