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逸舟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只有當恐怖主義的仇恨與蠱惑宣傳失效,民眾不認可自殺性攻擊和各種爆炸襲擊的合理合法性,社會輿論總體上傾向于和談與合作的解決辦法時,持久的和平才會到來,恐怖主義才會從公眾的視野中消失。
眾所周知,美國、以色列是遭受極端恐怖勢力威脅最嚴重的國家,這兩個國家也是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直接動用軍隊大力反恐的國家。從美、以近年來的反恐進程反思,有兩點值得重視的教訓與啟示。
首先,面對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不能由軍人主導整個反恐進程,軍事無論如何不能成為唯一手段;對軍事武力的使用必須慎而又慎,弄不好會帶來大量無辜平民傷亡,從而激發(fā)更多的恐怖分子和恐怖事件。
“9·11事件”之后,布什政府表現(xiàn)出過分重視軍力而忽視外交博弈的傾向,使得美軍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大泥潭,各方面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雖然美軍技術和裝備占有壓倒性優(yōu)勢,正面作戰(zhàn)時也取得了速勝,但美國及其西方盟國在軍事勝利之后的綜合較量中卻節(jié)節(jié)敗退:誤殺了眾多平民,讓反美極端勢力坐大,外交手段與軍事戰(zhàn)略不匹配,不論在占領地還是國際社會都爭取不到人心,扶植的當?shù)卣䴔嗾兩戏ι瓶申悺⑷狈帕Α!安际仓髁x”給超級大國自己套上了難解的多條繩索。美國在中東地區(qū)的鐵桿小兄弟以色列也面臨類似的處境:以色列軍隊的飛機和槍炮越來越先進,巴勒斯坦難民營的仇恨怒火也越燒越烈,冤冤相報、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huán)越是不可收拾?傊,軍事力量在國際反恐斗爭中的局限性暴露無遺。
其次,必須認識到,反對國際恐怖主義是綜合性的較量,很像是一場持久的國際博弈和人民戰(zhàn)爭,其間包括反恐者自身體制、機制及各方面關系的考驗和改進。
上面提到,軍事手段只能治標而不治本。真正想要治本,必須依靠合格的對外戰(zhàn)略、智慧勇氣和政治意愿。這里面既有對國際權力、道義和走勢的充分認知,也有對自己和對手長短優(yōu)劣的正確評估,還必須加上“外交優(yōu)先軍事”、“經濟輔佐反恐”、“談判有失才有得”等等組合策略。
例如,就上面提到的美國、以色列的反恐斗爭來說,系統(tǒng)完備的治本之策,應當涉及對聯(lián)合國及國際社會的游說和對主要大國的協(xié)調(交易),涉及靜悄悄的軍事斗爭準備與積極有效的外交談判的雙管齊下,涉及到對目標國民眾的爭取人心工作和孤立極端勢力的廣泛持續(xù)努力,涉及投資民生工程、經濟建設項目和教育文化事業(yè)乃至婦女兒童地位的改善,涉及大膽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妥協(xié)與退讓方案(例如在巴以紛爭地帶實現(xiàn)“以土地換和平”,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推進民選自治的當?shù)剡M程,及探討與塔利班內部“溫和勢力”談判合作的可能性),涉及主動將反恐程序、手段、機制對接國際法和國際慣例的嘗試,涉及對往屆政府反恐方針的失誤之處的道歉和糾正,涉及在各種國際和多邊場合倡導比較合理、公正的議案以緩和緊張局勢的努力,等等。
只有當恐怖主義的仇恨與蠱惑宣傳失效,民眾不認可自殺性攻擊和各種爆炸襲擊的合理合法性,社會輿論總體上傾向于和談與合作的解決辦法時,持久的和平才會到來,恐怖主義才會從公眾的視野中消失。
自然,與軍事打擊的速效不同,綜合治理的過程比較緩慢、復雜,成效有時很難測量,還會牽扯到對自身的反思和糾錯,因而可能遭受政治上的反對意見,影響選民選票的偏好,被恐怖主義極端勢力認為是軟弱和有機可乘。假使對這一切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反恐進程又會自覺不自覺地回歸老路,標本兼治也成了一句空話。
按筆者的觀察,在現(xiàn)有的國際秩序和力量格局下面,期待美國、以色列這樣的西方強國從根本上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政策上做出大的改變,是不太現(xiàn)實的。冷戰(zhàn)結束以來這些年西方列強對伊斯蘭世界的打壓,已造成積重難返的后果,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包括國際恐怖主義襲擊在內等各種大的問題,仍然會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困擾國際社會,危害有關各方的安全與穩(wěn)定。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