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布在美洲探險
在浩瀚的歷史海洋里,究竟有多少被粉飾的史事?又有多少被隱藏的真相?我們苦苦求索,只為戳穿歷史的那些美麗謊言。
美國史書中的錯誤
一個與“發(fā)現(xiàn)權”歸屬有關的問題是“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沒有人懷疑1492年10月12日,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到達巴哈馬群島中的華特林島這個事實,問題在于“發(fā)現(xiàn)”一詞賦予這個事實的意義。據(jù)《老師的謊言》作者洛溫看來,“1492年之前,其他各大洲就有人多次到達美洲。從某種意義上說,哥倫布的遠航不是第一次,而是最后一次對美洲的‘發(fā)現(xiàn)’。”
例證之一,是古代腓尼基人的航海經(jīng)歷。歷史學家掌握的事實證明,兩千多年前居住在今天西亞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擁有高超的航海技藝。這樣的航海術曾幫助腓尼基人在公元前750年左右從埃及出發(fā),并最終到達了墨西哥的大西洋海岸。人類學家為此說提供的佐證是墨西哥東海岸那些用玄武巖雕成的巨型頭像——它們幾乎就是比照西非人和腓尼基人的形象制作的。不過,雖然“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權被“歐洲中心論”者判給了哥倫布,但哥倫布本人卻始終認為他所到達的地方是印度。
倒是與哥倫布同時代的另一位意大利人亞美利哥·維斯普奇,在1501年首航至南美洲后不久就宣布,此處并非亞洲的印度,而是一片“新大陸”。在給朋友的信中,亞美利哥繪聲繪色地描繪了“新大陸”的風土人情。歐洲人對“新大陸”的最初印象據(jù)說就來自那些信中的消息,所以他們用“亞美利哥”的名字給“新大陸”取名為“America”。
二進制與八卦無關
在中國有個說法,稱近代德國著名科學家、思想家萊布尼茨,是在《周易》和八卦符號的啟發(fā)下發(fā)明了“二進制”。但這是個謬傳。事實上,萊布尼茨在首次提出“二進制”法則的時候,甚至根本不知《周易》和八卦為何物。據(jù)中國學者孫小禮教授考證,萊布尼茨在后來見到《周易》和八卦圖形時,曾猜想古代中國已有“二進制”算術。
早在1679年,萊布尼茨就已完成了論文《二進制算術》的草稿。1701年,萊布尼茨給在北京的法國傳教士白晉的信中,再次闡述了“二進制”的算術規(guī)則,并希望白晉將“二進制”介紹給康熙皇帝。收到信的白晉感覺萊布尼茨的“二進制”似乎與中國的八卦圖形有某種聯(lián)系,比如八卦中的陰爻“——”就像“二進制”中的“0”,陽爻“——”就像“1”。于是他在回信中說明了自己的這個想法,并且把一幅“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一并寄回。
萊布尼茨見到白晉的回信時已是1703年4月,但那張六十四卦圖還是令他興奮不已。不久后的5月5日,萊布尼茨終于在法國科學院院報上發(fā)表了自己那篇關于“二進制”的文章,題目就叫《關于只用兩個記號0和1的二進制算術的解釋——和對它的用途以及它所給出的中國古代伏羲圖的意義的評注》。
火燒阿房宮也是假的
火燒阿房宮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然而現(xiàn)代考古學家卻說,阿房宮并沒經(jīng)歷過火光之災。有太多相似的例子證明:其實,我們卻對古人、古事誤會深重。
廉頗負荊請罪,真如中學語文課本所說,是一個勇于承認錯誤的“老將軍”嗎?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172個被誤讀的史事真相》里,作者用十分簡單的推理分析道:《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公元前283年,廉頗被拜為上卿;公元前279年澠池之會后不久,發(fā)生了負荊請罪的故事;到了公元前240年,才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根據(jù)戰(zhàn)國時代的平均壽命、衛(wèi)生條件和科技架構,將公元前240年左右的廉頗判斷在70歲上下,是合乎邏輯的,那么負荊請罪時的廉頗,則是不及30歲的大將軍。
中國文學在詩詞里借古詠今、借古抒懷、托物言志,而這些都是造成歷史真相與歷史認知不相符的原因。杜牧在《赤壁》里寫下著名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然而真實的歷史是,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于208年,曹操的銅雀臺則修建于赤壁之戰(zhàn)的兩年之后,即210年。仍然是這個杜牧,在《阿房宮賦》里讓項羽一把火燒掉了氣勢恢宏的阿房宮,但2003年考古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保存完好的阿房宮城墻,雖然阿房宮是否建成仍是“歷史存疑”,但它卻的確未經(jīng)歷過滅頂之災。只是,它借由詩歌白白賺取了世人兩千年的嘆息。
小康
歷史存疑
公孫大娘是老大娘嗎?
古代的“娘”,泛指所有女性,許多女孩子的名中有個“娘”字。公孫大娘的“大娘”只是排行,不過是公孫家排行第一的大女兒。
“血氣方剛”說的是中年人?
成語“血氣方剛”出自《論語·季氏》,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很明顯,“血氣方剛”是指壯年人,不是青年人。
李白酒量不大?
杜甫曾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一斗詩百篇”。再看《公羊傳》:“熊蹯不熟,公怒,以斗擊而殺之。”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夠順手拿起來投人,體積一定是有限的。
劉墉非羅鍋?
劉墉名“羅鍋”出自傳說。說的是,一天上樓,皇上看著劉墉弓身爬樓梯的樣子很可笑,就出了個謎:“后輩(背)更比前輩(背)高。”這難不住劉墉,他隨口就說“羅鍋”;噬洗笮,說:“你就是羅鍋!”劉墉馬上說:“謝主隆恩!”因為皇上的金口玉言,從此劉墉不羅鍋也得稱羅鍋了。
馬謖病死獄中?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家喻戶曉?墒,《馬謖傳》卻是說:“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物故”是死亡的委婉說法?梢,馬謖是被判了死刑,死刑沒有執(zhí)行就在獄中死去了,沒等諸葛亮揮淚處斬。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