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蘭近年轉(zhuǎn)攻內(nèi)地市場。
寫下演唱會加場再加場紀錄、寫下小巨蛋連唱5場的是臺語界天后江蕙。當(dāng)臺語歌脫離那卡西與夜市攤時,現(xiàn)今的臺語歌手也努力突破市場,甚至沖向海外演出。
底本外界認為臺語歌壇市場相對局限,重要是在臺灣本地,甚至以南部為主力市場,海外則集中在東南亞一帶,而國語歌手前仆后繼的內(nèi)地市場,則宥于語言限制,是臺灣歌手看得到、吃不到的一塊。不過,隨著臺語歌比例頗高的伍佰和五月天在對岸打下天下,連江蕙在新巡回都不再斬釘截鐵拒絕海外場,臺語歌手逐漸看到賺外幣的機會。
盡管陳亞蘭決定將重心轉(zhuǎn)回臺灣,但她過去在廈門經(jīng)營的成績,給了本土臺語歌手許多啟發(fā)。大家除了傳統(tǒng)臺語市場的臺灣、東南亞外,也開端深入內(nèi)地,只是重要集中在臺語人口集中的廣州、福州、廈門這沿海一帶,熟悉市場的人士表現(xiàn):“張秀卿的“車站”是多久前的歌了,但在沿海一帶還是很紅,可見臺語歌在那里的市場�!�
王建杰打算在對岸創(chuàng)業(yè),開展演藝前途。
例如歌手王建杰,過去演戲、唱歌、當(dāng)評審,一個月平均有兩、三場運動,價碼喊到一場八萬元新臺幣,今年與乾坤唱片的合約到期,打算自行創(chuàng)業(yè),將演藝重心移到對岸,直接在廈門音像唱片公司發(fā)片。還有許多歌手打游擊式地前往演出。
但也有業(yè)者反應(yīng),雖然沿海的臺語演出價碼高,但臺灣本地的臺語市場很活絡(luò),也許媒體能見度不夠高,但許多歌手每個星期在各地的婚宴喜慶運動不少,也許單場唱酬比不上海外場,但積少成多,海外場反而是在檔期OK、跑一趟的附加價值高時,才會過海。
有趣的是,出了內(nèi)地沿海地帶,臺語歌手就不必定唱臺語歌。以新科金曲臺語歌王蕭煌奇為例,國、臺語雙聲道都強,國、臺語的歌也都紅,但在內(nèi)地演出,北京、湖南當(dāng)然唱國語,到了廣州、福州也唱國語歌,經(jīng)紀人莉莉表現(xiàn):“還是選大家共通的語言,臺語歌則是有些電臺很愿意支撐,會主動播歌。”
謝金燕的歌曲主打“自然語”,國、臺語加英文攙雜,之前到北京參加演出,還是得將“練舞功”和“叉燒包”改成國語版出單曲,既可滿足在京臺商的思鄉(xiāng)情,也嘗試擴大歌迷群眾。
謝金燕。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