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赫芬頓郵報網(wǎng)站3月4日報道,當?shù)貢r間2日晚上,傳記片《為奴十二載》斬獲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隨之,《紐約時報》在1853年刊發(fā)的對主人公所羅門的老報道瘋狂傳播開來,眼尖的讀者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差錯:新聞標題跟正文對所羅門姓氏的拼法不一樣,還都是錯的!稙榕d》根據(jù)所羅門·諾瑟普(Solomon Northup)在1853年所著傳記體小說《為奴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改編。
昨天(4日),《紐約時報》糾正了這一錯誤:
“我報1853年1月20日一篇報道介紹了所羅門·諾瑟普(Solomon Northup)的故事——160年后他的回憶錄被拍成了電影,還拿了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該篇報道把他的姓拼成了諾思羅普(Northrop),標題里又拼成了諾思拉普(Northrup)。本周一,一名推特用戶根據(jù)《紐約時報》的歷史報道指出了這一錯誤。(雖然主角的名字都搞錯了,《時代周刊》依然認為該報道是截至目前“最完整和真實可信的記錄”)” 《紐約時報》在網(wǎng)上發(fā)表更正說明后,瑞貝卡在推特上評價道:“當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是一個糟糕的拼寫者和校對者!
奧斯卡獲獎影片《為奴十二載》根據(jù)所羅門·諾瑟普的真人真事改編。他本來是一個自由人,以演奏小提琴為生,有一個妻子和兩個孩子,生活其樂融融。不料他卻被兩個白人以為馬戲團表演伴奏所騙,去了華盛頓,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黑奴。起初他被賣給了Ford先生,在莊園里當奴隸。不久又被賣給了素有“黑奴終結者”之稱的Epps先生,他在種植園里日復一日地采摘棉花,也目睹了許多黑奴的悲劇。12年過去了,他始終沒有放棄重回自由人的希望,直到遇到了一個思想進步的人士——木匠Bass先生。1853年1月4日,他終獲自由。
在第8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開場的時候,主持人艾倫·德詹尼絲說:“《為奴十二年》必須是最佳影片,否則你們就都是種族主義者!边@是一句玩笑話,但或許也是一句大實話。因為這部已經(jīng)被列入美國高中生課程的電影最后如愿捧得當晚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大獎。
(編輯:三替)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