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倫·雷乃(1922年6月-2014年3月1日)
時光網(wǎng)訊 據(jù)外媒報道,當(dāng)?shù)貢r間3月1日,曾執(zhí)導(dǎo)過《廣島之戀》和《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的法國導(dǎo)演阿倫·雷乃去世,享年91歲。前不久,他的新片《縱情一曲》還亮相柏林,并獲得阿弗雷鮑爾獎。
《廣島之戀》由著名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編劇,艾曼紐·麗娃和岡田英次主演
阿倫·雷乃出生于1922年6月,是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人物,14歲時他迷上了電影,制作了一部8mm短片,隨后進(jìn)入巴黎一所電影學(xué)院深造。畢業(yè)后,他從事副導(dǎo)演工作多年。33歲時,他拍攝紀(jì)錄短片《夜與霧》,本來只為掙點(diǎn)錢而為之的他,卻完成了部世界經(jīng)典。該片改變了紀(jì)錄片的傳統(tǒng)模式,并在紛繁的二戰(zhàn)反思影片中脫穎而出。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由阿蘭·羅布-格里耶編劇,1961年獲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
《廣島之戀》和《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是真正意義上讓阿倫·雷乃聲名大噪的作品。這兩部反情節(jié)的影片最大限度地提供了電影語言的可能性,極具革命意義。雖然此后他的作品良莠不齊,但他鮮明的電影立場還是讓人過目難忘。進(jìn)入上世紀(jì)90年代,他和許多領(lǐng)袖級電影大師一樣,改弦更張,回歸傳統(tǒng),開始注重電影的觀賞性。《人人都唱這支歌》便是他這個階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阿倫·雷乃與他的女演員在一起
阿倫·雷乃是法國新浪潮的中堅分子,但跟其他新浪潮影人不同的是,他沒有《電影s手冊》雜志的背景,他的特點(diǎn)是關(guān)注形式主義、現(xiàn)代主義以及社會和政治議題,經(jīng)常以時間和記憶作為主題,從嚴(yán)肅文學(xué)中汲取營養(yǎng),從哲學(xué)高度看問題;在敘事結(jié)構(gòu)上采用神秘而新奇的手法,攝影華麗,剪輯重抒情性,作品常惹爭議。
阿倫·雷乃作品序列>>>>
1948 《凡高》
1950 《高更》
1951 《格爾尼卡》
1952 《雕像也在死亡》
1955 《夜與霧》
1956 《全世界的記憶》
1958 《苯乙烯之歌》(長片)
1959 《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
1961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Last Year at Marienbad
1963 《穆里埃爾,或返回的時光》(編。鹤尅P洛爾)
1966《戰(zhàn)爭結(jié)束了》War Is Over
1967 《我愛你,我愛你》
1977 《天意》Providence
1980 《我的美國舅舅》My American Uncle
1983 《生活像小說》Life Is a Bed of Roses
1984 《生死戀》Love Unto Death
1986 《幾度春風(fēng)幾度霜》Mélo
1989 《我要回家》I Want to Go Home
1993 《抽煙/不抽煙》Smoking/No Smoking
1997 《人人都唱這支歌》Same Old Song
2012 《好戲還在后頭》 You Ain't Seen Nothing Yet
2014 《縱情一曲》Aimer, Boire Et Chanter
作品所獲榮譽(yù)>>>>
威尼斯電影節(jié)
2006 金獅獎《心之歸屬》(提名)
1989 金獅獎《我要回家》(提名)
1984 金獅獎《生死戀 》(提名)
1983 金獅獎《生命是部小說》(提名)
1963 金獅獎《莫里埃爾》 (提名)
1961 金獅獎《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獲獎)
戛納電影節(jié)
2012 金棕櫚獎《你們見到的還不算什么》(提名)
2009 金棕櫚獎《瘋草》(提名)
1980 金棕櫚獎《我的美國舅舅》(提名)
1974 金棕櫚獎《史塔維斯基》 (提名)
1968 金棕櫚獎《我愛你我愛你》(提名)
1959 金棕櫚獎《廣島之戀》(提名)
柏林電影節(jié)
2014 金熊獎《縱情一曲》(提名)
1998 金熊獎《法國香頌》(提名)
1994 金熊獎《吸煙/不吸煙》(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