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學清裝扮相
李東學目光憂郁
由成龍擔任總導演,張黎執(zhí)導,趙文瑄、成龍、李冰冰、孫淳、陳沖、李東學等全明星陣容出演的史詩戰(zhàn)爭大片《辛亥革命》已于本月23日正式全國公映,實力小生李東學在片中出演清末最后一個攝政王載灃。為了更好還原一個真實的載灃,李東學不僅在開拍前閱讀了大量相關的歷史書籍,還用“載灃的一滴淚終結了一個時代”解讀自己眼中的這位末代親王。
解析一:載灃一生變幻 有功有過 需要理性評價
《辛亥革命》以血染黃花崗、武昌城首義、陽夏保衛(wèi)戰(zhàn)、創(chuàng)建共和制四個篇章展開劇情,講述了維新變法失敗后,以孫中山、黃興等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故事。辛亥革命作為民主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其歷史意義深遠而重大。影片中,李學東飾演的載灃,遭遇多桀的命運。導演張黎表示,載灃作為清末實際掌權的最后一個領導人及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在接手國家時清朝大廈將傾,內廷宗室矛盾,朝堂朋黨紛爭,外部列強凌辱,“他雖滿腔熱血治理國家,但終歸要面對破敗的國家現(xiàn)實”。
對于這個極具矛盾沖突的角色,李東學表示,“載灃的性格正直不阿,雖然對于國家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出治國的無奈,但他的堅持讓其成為一個愛國的政治家。載灃年少時出使德國,面對俄方的無理要求,他表現(xiàn)出了有理有節(jié),不卑不亢的政治態(tài)度;辛亥革命爆發(fā),載灃辭去攝政王一職,并拒絕日本人勸降要求,怒斥其子溥儀投靠日本做漢奸。載灃的一生雖不算驚天動地,但卻足以震懾人心,有功有過,需要后人的理性評價。”
解析二:載灃一滴淚 化作一個時代的終結符號
作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史詩戰(zhàn)爭大片,《辛亥革命》云集了70多位明星出演。對于這部明星眾多的影片,導演張黎表示《辛亥革命》選取的時間段較短,但依然會體現(xiàn)出應該表達出的史詩感!缎梁ジ锩分砸“明星路線”,是因為題材使然,因為這場革命,中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男人不留辮子了、女人不裹小腳了,中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梢哉f,辛亥革命與每一個中國人都密切相關;每一個中國電影人,也都有理由為這部電影貢獻自己的力量。
對此,李東學表示,“這次能在《辛亥革命》中飾演這個歷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也是很幸運的一件事。”當談及對載灃這個角色的見解時,李東學用“悲情父親”形容了這個角色,“當載灃面對即將滅亡的大清國時,他滿是無奈;當看到膝下可憐的兒子,他滿是心酸。載灃流下了眼淚,他為國家滅亡而哭泣,為兒子的命運而哭泣,更為這個時代的終結而哭泣。”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