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十大美食家
伊尹:為商朝輔國宰相,商湯一代名廚,有“烹調之圣”美稱,“伊尹湯液”為人傳頌千年不衰。
易牙:也名狄牙,為春秋時期名巫、著名廚師,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調味專家,得寵于齊桓公。
太和公:為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精通水產(chǎn)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魚聞名天下。
膳祖:為唐朝一代女名廚。段成式編的《酉陽雜俎》書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梵正:為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以創(chuàng)制“輞川小祥”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將菜肴與造型藝術融為一體,使菜上有山水,盤中溢詩歌。
劉娘子:為南宋高宗宮中女廚,歷史上第一個宮廷女廚師,稱為“尚食劉娘子”。
宋五嫂:為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乘龍舟西湖,曾嘗其魚羹,贊美不已,于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師祖”。
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點,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傳江南。現(xiàn)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為她所創(chuàng)制。
蕭美人:清朝著名女點心師,以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而聞名,袁枚頗為推崇她,《隨園食單》中盛贊其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王小余:清代乾隆時名廚,烹飪手藝高超,并有豐富的理論經(jīng)驗。袁枚《隨園食單》有許多方面得力于王小余的見解。
原料:
面粉、豬肥瘦肉末、煮過的豬皮、泡發(fā)好的干香菇幾朵、雞蛋1個、香蔥1把、蠔油2匙、生抽2匙、料酒1匙、食鹽適量、草果粉少許(用草果磨出來的粉就叫草果粉或是草果面)。
做法:
1、揉面發(fā)面那段我就不拍圖了,大家都會的。和面的時候,把溶解了酵母的水加進去,要一點點的加,不要一次加到面粉里,那樣會把面團做得軟又濕,我為了增加彈性,還在面粉里加了一個雞蛋。揉成光滑狀的面團蓋上一個碗或是蓋子放高溫地方發(fā)酵1個小時左右,當它的體積增大一倍的時候就可以用了(我的是頭天夜里弄好的,第2天下午表皮干裂了,郁悶),把面團切一部分,揉成長條,用刀切成2厘米左右的小塊;
2、水發(fā)好香菇洗凈放開水里燙煮幾分鐘,撈出擠去多余水分并切成丁,肉皮也切丁,香蔥洗凈切碎;
3、在盆子里加肉末、香菇丁、皮丁、香蔥、雞蛋、蠔油、生抽、食鹽、草果粉和料酒,拿筷子順時針不停攪拌5分鐘;
4、把前邊切好的面塊,用搟面杖搟成不厚不薄圓面皮,上加一小勺肉餡,左手托著面皮底,右手逆時針一邊捏著邊緣的皮一邊緊緊合攏,要注意壓住下邊的餡,別包著包著就把餡給弄露了;
5、包好的包子底部粘少許面粉,在包的時候可以先把蒸鍋里的水燒開(忌用冷水直接蒸),水開后,在蒸格上刷一層植物油,再放包子上去,可以避免粘鍋而把包子皮弄破,包子之間要隔開點,別太擁擠,不然蒸好的時候體積變大了,粘一起去;一直蒸上35——50分鐘左右,就可以出鍋吃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