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來學習一句泰語,“冬陰功”發(fā)音為“Tom Yam Kung”,前兩個詞為一聲,最后的“Kung”為四聲,三個詞發(fā)音時盡量使用鼻音,這樣你就基本能用泰語來表達這道世界級名湯了。
“Kung”在泰語中是“蝦”的意思,“Tom Yam”是酸辣的意思,所以聽起來陰風慘慘的“冬陰功湯”其實就是酸辣蝦湯。
酸辣的東西俺們中國人也喜歡,北有酸辣湯、南有酸辣粉,不過酸辣是用胡椒或辣椒和醋調(diào)出來的,在炎熱的泰國,人們更是熱衷于酸辣的味道,不過他們的酸辣是用辣椒和檸檬汁調(diào)出來的。
我記得我第一次接觸泰國菜就是冬陰功湯,那酸得開胃,辣得過癮,香味濃郁的湯讓我一下就愛上了,以致于很長一段時間去吃泰國菜必點冬陰功。后來去泰國,在各地吃到的冬陰功湯都不太一樣,清邁的就是一碗酸得牙倒的清湯,不加辣椒膏和椰奶;在普吉吃到的也不加椰奶,姜味很重;曼谷的冬陰功在形態(tài)上最接近我在北京吃到的,但是那叫一個辣呀,讓我終于知道“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的是泰國人民。
要說冬陰功湯是泰國的國湯一點都不過分,而且號稱是世界三大名湯之一,我不知道那兩大名湯是什么,總之一定沒有中國湯。
要在世界上立足,首先得在國內(nèi)稱老大?墒侵袊澄幕┐缶、各地菜肴紛繁復(fù)雜,實在是沒有能稱得上“國湯”的一道湯菜。
要說嶺南湯文化深厚,各種養(yǎng)身滋補靚湯能出一部巨著,但是花樣繁多、材料古怪,在廣東地區(qū)以外缺少群眾基礎(chǔ);各地的菜系中的名湯呢,都局限于某地域范圍內(nèi),很難有服眾之湯。其實要說中國最有群眾基礎(chǔ)、最popular的湯,應(yīng)該是西紅柿雞蛋湯,但是一碗平凡的西紅柿雞蛋湯怎么能代表中國浩然的食文化呢?
一定要無事生非地選出來一個“中國國湯”,就像英雄們齊聚華山論劍,選武林盟主一樣的無聊,增加不少血雨腥風不說,最后是不了了之地什么也選不出來。
之所以選不出武林盟主是因為中國武術(shù)流派眾多,讓誰當都不合適。所以武俠小說里,每次的華山論劍就是一場武林嘉年華向武林大屠殺轉(zhuǎn)變的盛會,由星光璀璨到猛料頻出,由半路殺出個陳咬金到你殺我殺大家殺,最后該死的死,該傷的傷,以“死傷無數(shù)”為終結(jié)。
中國的菜系就如中國武術(shù)一樣流派眾多、唯我獨尊,如果一定要選出一個“中國國湯”來,會不會如武林般地掀起一場各地菜系的大爭斗?我估計,死傷無數(shù)倒不至于,但是口水戰(zhàn)是一定少不了的。
不要說“國湯”了,就是選了幾十年的“國花”也成了無頭公案、懸而不決,沒有約定俗成,就算全國人大出面也沒人搭理。
沒有民意的選舉,無論華山論劍還是“中國國湯”,都只會是一場沒有結(jié)果的窩里斗。
泰式冬陰功湯:
酸辣的湯很適合被炎熱搞得食欲不佳時,其實您如果買一瓶“冬陰功醬”(Tom Yam paste)就能做出一碗很地道的冬陰功湯了,其余香料都可以省略。
美食材料:
鮮蝦8只、雞湯1升、香茅1只、姜50克、香菜1棵、草菇200克、鮮辣椒適量、冬陰功醬1.5大匙、青檸汁5匙、椰奶3大匙、魚露2匙、砂糖1匙、雞精少量
做法:
1,蝦洗凈去殼(不去殼也行)
2,草菇去蒂洗凈,切對半
3,姜拍松,香茅拍松切段,香菜洗凈
4,將雞湯倒入鍋中,放入姜和香茅和香菜頭
5,湯煮沸后放入草菇
6,再次沸騰后放入冬陰功醬
7,再次沸騰后放入蝦
8,加入魚露、青檸汁和砂糖調(diào)味,再次煮沸后根據(jù)口味放入鮮辣椒
9,關(guān)火,放入椰奶即可
“冬陰功醬”(Tom Yam paste)和魚露在進口調(diào)料柜,香茅在香草專柜,草菇在蔬菜柜,蝦在海鮮柜,青檸在水果柜。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