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愛的奉獻
惠澤聾兒康復中心創(chuàng)辦之初,生源并不充足,開始只有3名聾啞兒童。劉惠為實現(xiàn)自已的愛心計劃,決心免費為這3名聾兒進行康復訓練,并主動當起了這些孩子的“媽媽”。她和聾兒們一起吃住,一起做游戲,一起進行語言訓練。孩子們的衣服破了臟了,她就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時間縫洗;孩子們病了,她就親自請醫(yī)買藥,做病號飯;每天給孩子們洗臉、梳頭、理發(fā)、洗腳、剪指甲。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的付出,換來了豐厚的回報,換來了3名聾兒開口說話,換來了孩子家長眼含熱淚答謝,換來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支持,換來了具有53名聾兒的辦學規(guī)模。
在惠澤聾兒康復中心培訓的聾啞兒童,大都是2.5至8歲的農(nóng)村孩子,多數(shù)家庭非常貧困?祻椭行膶嵭腥兄,孩子入學只帶一些換洗衣服,一切生活、語訓等全由老師負責。為了看護好這些聾啞兒童,劉惠和她愛人祝大偉及聘請的5名語訓專業(yè)老師和3名生活老師就把全部的心血傾注在了這些聾兒身上。劉惠與老師們科學分工,輪番看護孩子們。白天幫他們穿衣裳、洗臉、梳頭,還要對他們進行語言訓練,夜里輪番喊孩子們大小便,給他們蓋被子,一些小點的孩子,有時尿了床或拉在了床上,劉惠就套上塑料袋用手去抓,然后再給孩子換上新被褥……金鄉(xiāng)縣的楊瀟宇怕熱,只要一熱,就產(chǎn)生昏厥癥狀。有一次,楊瀟宇熱得昏了過去,劉惠急得直哭,只好打了“120”急救。
聾兒康復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為了教孩子們發(fā)聲、發(fā)音,劉惠堅持每天在正課時間教孩子們做唇操、舌操、呼吸操,反復對他們進行發(fā)音、聽訓等鍛煉。在語言訓練中,每個音,每個詞,在正常孩子口中很容易就能說出來,而要讓聾兒說出來,則需要教幾十遍幾百遍。劉惠就無數(shù)次地對著聾兒們比比畫畫、蹦蹦跳跳,用手勢、口型和表情,一點點地幫聾兒們定口形、擺舌位、正音調(diào),直練到聾兒們一看就懂為止,再引導孩子們?nèi)ダ斫膺\用。對個別聽力較差的聾兒,劉惠有時還單開小灶,個別進行發(fā)聲發(fā)音訓練,她根據(jù)聾兒不同的發(fā)音口型,采取摸、看等方法,進行強化訓練。這樣日復一日地苦練基本功,有時,連劉惠自己也像個聾啞兒一樣。5歲的李甜夢小朋友聽力損失是110分貝,屬于極重度耳聾,平時只能靠看口型輔助學說話。劉惠就不斷采用新的辦法對她進行聽能訓練;組織她看電視動畫片,專門買了《天線寶寶》、《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等碟片,教她學習日常用語,使她有了很大的進步。當她在母親面前第一次清晰地喊出“媽媽”時,李甜夢的媽媽激動地一會兒哭,一會兒笑,拉著劉惠的手不停地說:“5年了,俺終于盼到了今天!你真是俺全家的恩人啊”。張力威的爸爸從兗州市趕來為兒子送衣服。分手才半個月,兒子竟能完整地背出兩首兒歌。這個大男人緊緊地把孩子摟住一句話說不出來,任憑眼淚不住地流?吹竭@些,劉惠也忍不住哭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