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和你說了,這些東西很沉重,我還是去學校了!
女兒走了,我的心卻久久難以平靜。
想起昨天寫的一篇文章《對自己好一點》,里面談到信仰問題,自我感覺那些有信仰的人不僅心態(tài)和神態(tài)都安詳、平和、淡定,給人一種自然的由表及里的感染力,而且因為他們有信仰,他們對神靈交往的神秘感和期待感、對神靈權威的敬畏感、對神靈萬能的驚異感、對神靈審判的罪惡感以及對神靈存在的依賴感,都能從心底自然地散發(fā)出一股力量。無論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對于人的融合性在人的心目中所產(chǎn)生的反映,還是人對于自然和社會的依賴性在人的心目中所產(chǎn)生的反映,都能使人能夠積極地維護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使人自覺不自覺把自己融入大自然、回歸大自然,仿佛也印證了人本身就屬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任何行為歸根結底是自然物質的復雜運動形式,人的最初出發(fā)地是自然界,最終歸宿地也必然是自然界。
因此,從這段文字中也可以看出自然在人們心中的分量。
自然的外延和內涵很廣,這種博大深遠讓我震撼。自然既用作名詞指具有無窮多樣性的一切存在物,也用作形容詞指天然的,非人為的或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強的。廣義的自然界指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客觀物質世界。此物質世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變化著的。人的意識也是以自然方式發(fā)生的物質世界。人和人的意識是自然界發(fā)展的最高產(chǎn)物。物質世界具有系統(tǒng)性、復雜性和無窮多樣性。它既包括人類已知的、也包括人類未知的物質世界。狹義的自然界指與人類社會相區(qū)別的物質世界。即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無機界和有機界。
“自然”這一概念,首見《道德經(jīng)》!坝蛑杏兴拇,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四大,指道、天、地、人。道法自然,就是說,道是自然而然的。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稱:“疑惑之人,不達經(jīng)理,乃謂大道仿法自然。若有自然居于道之上,則是域中兼自然有五大也!庇址Q:“大道以虛無為體,自然為性。
文學作品中,也經(jīng)常提到自然,這里的自然蘊藏的內涵就和廣義的自然不一樣了。自然,在道教教義中是指“道”的存在、運動、變化的一種特性或狀態(tài)。道教以“道”名教,將“道”作為教義思想的核心。由“道”出發(fā),從不同角度派生出了“樸”、“一”、“柔弱”、“無為”、“不爭”等觀念,“自然”也是其中之一!白匀弧彼枋龅木褪恰暗馈钡牟患尤魏螐娭、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自己發(fā)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滅的一種性質和狀態(tài)!锻ㄐ娼(jīng)》卷八《自然》篇,唐代默希子題注稱:“自然,蓋道之絕稱,不知而然,亦非不然,萬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非有能然,無所因寄,故曰自然也。”即自然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道生萬物都是不假外力自然而然的,而且是不得不然的。
而我所說的哭泣的自然,大多是指真實的自然界,同時我也希望它和文學作品里的蘊涵連接起來,讓更多的人尋求一種自然的力量獲得更多心靈的平靜,然后力所能及的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希望美麗的大自然不要哭泣,讓渴望和平的人們能夠盡可能的遠離災難,希望我們熱愛的自然一直保留當初在我們心中的美好形象。
2010.08.19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