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天,在國內各級足球聯(lián)賽賽場頻繁爆發(fā)球員、俱樂部官員和球迷對裁判的襲擊事件。其實,肆無忌憚地襲擊裁判只是表象,基本原因還是裁判員程度過低和足協(xié)政策的誤導。
不可否定,今年履行的“抽簽定裁判”,必定程度上杜絕了各俱樂部賽前對裁判員的“公關”?墒,執(zhí)法某些重要場次的年輕裁判員壓不住場面,加上足協(xié)對出錯裁判員公開處分,更讓裁判們“如臨深淵”。偏袒某隊的“官哨”少了,兩邊不諂諛的“軟哨”多了,甚至呈現(xiàn)大連對陜西一戰(zhàn)后,兩家俱樂部同時投訴主裁何志彪的“怪象”。
中國足壇反賭掃黑,讓老資格的裁判都“進去”了,“嫩哨”上位了。理智的球迷都知道,裁判問題只是中國足壇的一個縮影,矯枉過正與放任自流都不可取。足協(xié)在制定公開處分的政策時確定沒有好好思量過,“嫩哨”畢竟比不得“嫩模”,光憑身材就能出人頭地。
所以足球管理中心主任韋迪向媒體拋出問題:如何能在裁判員程度較低的情況下,讓球迷和媒體的關注度從錯判漏判上轉移到比賽上?這是一道無解的標題。莫說現(xiàn)在中國的聯(lián)賽不算出色,即使在世界杯,德國與英格蘭一戰(zhàn)錯判蘭帕德進球無效的拉里昂達,也必將被球迷議論數(shù)十年。裁判錯判就像明星露點,始終不會被人疏忽。
裁判犯錯,一般而言都屬于技巧范疇,但如果總是犯錯,該檢查的不單是裁判,還有指派裁判的部門。很抱歉,在這一點上,足協(xié)給球迷的印象就是只會開罰單,而更讓球迷不齒的是,罰單開出后又考慮變更罰單。如陜西抱怨對科薩和孫繼海停賽三場的處分過重,足協(xié)要開聽證會復議。看起來走的是程序,成果卻像是兒戲。
杜絕裁判的誤判不容易,但杜絕針對裁判的暴力事件應當不是很難吧?比賽場地錄像系統(tǒng)的完善,賽區(qū)主辦方保安系統(tǒng)的嚴謹,似乎比球員和裁判程度的進步要容易得多。別的場次姑且不說,大連對陜西一戰(zhàn),賽后報告的主筆人就該打五十大板,孫繼海到底有沒有責備裁判,沒有錄像也可以問問嘛。如此神速的處分成果出來后,又要足協(xié)出面“擦屁股”,也活該裁判成為眾矢之的。
如果都要像足管中心副主任于洪臣呼吁的那樣,裁判拿起法律兵器保衛(wèi)自己的人身安全,那裁判就真的成為高危職業(yè)了。要保護裁判,得靠制定新的裁判員保護條例,這項工作,真該像開罰單一樣神速才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