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個多宗教的人口大國,穆斯林人口多達2億以上,如果對印度教民粹主義一味取悅、縱容、袒護,就可能造成全國性的族群分裂、仇殺。
24日特朗普在德里新聞發(fā)布會上曾表示,“相信印度能應(yīng)對騷亂和社區(qū)暴力”,這幾乎就是他對近在咫尺暴力騷亂的唯一直接反應(yīng)。
之所以如此,一是印度人民黨對手屢屢對印度自由派表示同情、支持,他當然要反其道而行之。二是希望取悅美國印度裔選民。
多年來特朗普一直試圖取悅這些人,他發(fā)現(xiàn)這些人許多和印度本土的政治息息相關(guān),且盡管多數(shù)美國印度裔居住在加州和紐約州,但他們在賓夕法尼亞州和密歇根州等搖擺州也有不少聚居區(qū),拿下這些選票有助于鞏固大選地位。
鬧大了誰都不想,要善后并不容易
無論如何,鬧出這么大動靜是誰都不想的,畢竟如此尷尬,對任何一方都沒好處。
事發(fā)后最大反對黨——國大黨領(lǐng)袖索尼婭·甘地譴責政府未能控制暴力,并要求一手推動CAA落地的內(nèi)政部長沙阿辭職。
鄰國巴基斯坦則借機“敲打”,總理伊姆蘭·汗譴責了暴力事件,稱“每當種族仇恨意識形態(tài)插手,流血事件就應(yīng)運而生”。
內(nèi)外交困中,莫迪終于在26日打破沉默,在推特上呼吁保持冷靜,要求德里的兄弟姐妹們“時刻保持和平和兄弟情誼,最重要的是早日恢復冷靜與正常秩序”。
但正如許多批評者所指出的,CAA及其為代表的親印度教民粹政策是皮,暴力騷亂只是毛,舍本逐末,效果可想而知:連日來包括德里在內(nèi),印度各地示威抗議連綿不絕,除了繼續(xù)抗議族群對立政策外,還出現(xiàn)了反對暴力、要求政府公正處理肇事者的示威。
25日打道回府后,“印度話題”便成了特朗普記事簿上的明日黃花,此時此刻他的推特上充斥著“更重要的話題”,尤其是和選舉息息相關(guān)的一切。至于印度的暴力、騷亂和流血,只能留給東道主莫迪去應(yīng)付了。
□陶短房(專欄作家)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