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法新社報道,這個名叫阿梅迪·古利巴利的黑人嫌犯今年32歲,出生在法國,曾多次犯罪。他在監(jiān)獄里認識了謝里夫·庫阿齊。巴黎警方還向美聯(lián)社透露,古利巴利威脅稱,若警方突襲被圍困的庫阿齊兄弟,他們便會殺死人質(zhì)。9日下午,法國警方也對該劫持現(xiàn)場發(fā)動了強攻。
法國如何認定兇手是庫阿齊兄弟?CNN稱,法國警方對此披露的不多,但一個可靠證據(jù)是,警方在嫌犯丟棄的汽車中找到了賽義德·庫阿齊的身份證,“這是他們犯下的唯一錯誤”。有美國情報官員8日對媒體說,庫阿齊兄弟早就被美國列入“禁止入境的恐怖嫌犯名單”,賽義德2011年曾赴也門,接受“基地”組織也門分支的培訓(xùn)。
法新社9日稱,賽義德的弟弟謝里夫與“圣戰(zhàn)”組織接觸的歷史更早,他很年輕就加入法國一個極端穆斯林青年組織,該組織被破獲時他才22歲。法新社援引法國反恐學(xué)者的話稱,謝里夫通過一個叫哈西姆的人與“伊斯蘭國”建立起聯(lián)系,相信“伊斯蘭國”很快會宣布負責。8日,“伊斯蘭國”通過廣播稱贊制造《查理周刊》血案的人是“勇敢的圣戰(zhàn)者”。
作為“基地”組織在非洲重要分支的“索馬里青年黨”9日也發(fā)表聲明,贊揚“兩位英雄用他們的行動讓數(shù)百萬穆斯林開心”,聲明稱,“一些人宣稱言論自由受到攻擊,這不是事實,他們只是砍下了侮辱我們敬愛先知的異教徒的頭顱”。
歐洲爆發(fā)“文明的沖突”?
8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來到法國駐美使館,并寫下“法蘭西萬歲”。英國女王也對遇難者表示哀悼。英國首相卡梅倫說,“在反恐和捍衛(wèi)新聞自由的斗爭中,我們始終與法國人民在一起”。在西方輿論場,類似情緒正形成一種“政治正確”,以至于英國《金融時報》明明在社論中捍衛(wèi)言論自由,(上接第一版)卻因該報編輯巴伯刊文批評《查理周刊》挑釁伊斯蘭教先知是“編輯愚蠢”而遭痛批。事實上,巴伯的文章是向法國發(fā)出警告,要求后者在《查理周刊》遇襲后,不要屈從于極右翼狂熱分子的塞壬之歌。
歐洲正處在宗教戰(zhàn)爭之中嗎?因法國近來接連出現(xiàn)清真寺遇襲事件,德國也接連出現(xiàn)反伊斯蘭游行,美國“不同聲音”網(wǎng)站8日提出的這個問題顯得不那么突兀了。文章作者、以色列學(xué)者杰拉德先是譴責巴黎襲擊是對自由表達以及人類笑的權(quán)利的“毀滅性罪行”,但他話鋒一轉(zhuǎn),要求法國人民捫心自問,為什么在法國本土生長的人要狠心殺害自己的同胞,法國還需問問自己為什么要借“干預(yù)主義戰(zhàn)爭”的旗號向那么多穆斯林扔下炸彈,“如果歐洲想活得平靜,也許該考慮怎么讓別人活得平靜”。
“巴黎襲擊是流言終結(jié)者”,美國評論家魯賓8日在《華盛頓郵報》刊登以此為題的文章,似乎顯示一種“復(fù)仇”情緒在像她這樣的保守主義者心中蔓延。魯賓在文中稱,巴黎血案證明美國不能和伊朗緩和關(guān)系,不能只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漫無目的地扔扔炸彈,努力搜集反恐信息的中情局也不該被捆住手腳,她說,試想一下,如果法國當局在案發(fā)前抓住襲擊者,通過酷刑挖出可以挽救《查理周刊》事件中12條人命的情報,我們能指責他們犯“戰(zhàn)爭罪行”嗎?
西方輿論中像魯賓這樣的極端聲音不多,但很尖利。BBC稱,在歐洲,英法德三個大國各自都有數(shù)百萬穆斯林,三國主流政黨也都在盡力克制人們對外來移民的不滿,但三國反伊斯蘭情緒仍在上升。文章說,對西方來說巴黎血案無疑敲響了警鐘,年輕人對宗教的極端主義解讀足以讓他們?yōu)樽o教而殺人。
“如果你以為巴黎恐怖襲擊中的記者是為捍衛(wèi)言論自由而死,那就大錯特錯了”,以色列YNET新聞9日說,恐怖分子這么做不是為了嚇住一家媒體,不要再刊登羞辱先知的內(nèi)容,他們的目的是要顯示,在法蘭西共和國的街道上與人的心里,誰說了算,是伊斯蘭極端主義還是西方自由主義。文章說,《查理周刊》事件中死難的人,實際上是死于兩種世界觀之間的戰(zhàn)爭。
相關(guān)閱讀